前几天,我女儿班上的一个好朋友请假回老家,连续三天没有来上学。
我一问,原来爷爷已经去世了,全家人都回去哀悼了。
我女儿小时候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她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人会死,和别人有关系。
看到她满脸疑惑,我忍不住提醒她:
不要随便问同学,她爷爷去世了,她一定很伤心,如果你问,那会是禁忌。 ”
我以为几句话就能堵住女儿的嘴,没想到她突然说出一句话: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乍一看,我下意识地觉得有些恼火,想怪她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诅咒她妈妈。
但仔细想想,女儿这么小,家里没人教她,如果她一直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她一定更好奇。
说到这里,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华人家庭,都不轻易谈及“死亡”,甚至觉得说出与数字“4”有关的话是不吉利的。
然而,被认为是“禁忌”的东西越多,它们就越明确。
有些事情是家长不说的,孩子很难真正理解和理解。
谈“死”难,不谈就更难了
河南一个一年级男生,看完革命烈士的**,突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原来,他害怕自己会像烈士一样死去,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也活不下去了。
卢桂军博士分享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系里一个**的女儿,6岁左右,在幼儿园的中产阶级。
我曾经看着动画片里的小白兔死去,哭得很伤心。
于是他问妈妈:“妈妈,什么是死亡?小白兔怎么了?”
*母亲告诉她,死亡就是永远离开,与世间告别,永不回来,永不相见。
听完后,女孩急忙问“妈妈,你会死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吓坏了,崩溃了,哭了起来:
不,妈妈,你不能死,你死了怎么办?没有妈妈,我活不下去。 ”
然而,母亲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孩子只是一时的任性。
结果第二天,小女孩抱着妈妈不让妈妈去上班,一直哭着尖叫,不管妈妈怎么哄,都没有任何效果。
陆医生得知情况后,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
孩子第一次面对死亡,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回应,于是她本能地无法接受事实,尤其害怕母亲的“死亡”。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理解“死亡”的概念,比父母想象的要早。
然而,与“生”相比,他对“死”的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他根本不知道具体的结果。
如果他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者被错误的暗示和引导,在他的小脑袋里,他只会继续放大“死亡”的恐怖。
当他想到自己的父母会死去时,他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想象和夸大这个可怕的事件。
美国励志演说家莉丝·默里(Lise Murray)曾在畅销书《风雨哈佛路》中发表演讲。
小时候,妈妈病得很重,那时候脑子里满是垂死病人的身影,吓得不停地颤抖,眼泪流淌。
可是,妈妈却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总是说她没事,说她没事。
于是,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崩溃和悲伤,为母亲的死而自责,疯狂地咒骂自己。
死亡确实是一个难以言喻的沉重话题。
很多家庭拒绝谈论这件事,认为如果他们不谈论这件事,他们的孩子就不必过早地面对压抑的气氛和生死的沉重。
然而,如果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回答和答案,就容易产生各种错误和荒谬的想法,一旦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他们就会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未来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
孩子对死亡越无知
你越不能珍惜生命本身
哲学家萨尔瓦特曾经说过:“认识死亡就是更了解生命。 ”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不知道“死亡”代表生命的终结,他们就无法理解生命的价值。
有时因为把生死当儿戏,会做出难以理解的过激行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不久前,浙江杭州的一家宠物店。
两个小男孩看到店里没人,地上躺着一只小奶猫,觉得好笑,就把猫放在狗笼里,让狗咬猫。
戏弄了一会儿后,他又把小猫扔到地上,重复了好几遍。
听到店家监控传来的训斥声,两人立即逃走,但不到一分钟,他们就转身继续虐待小猫。
而这种行为对他们两人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被警告过,也通知了家长,但家长基本不在意,任由孩子肆意虐待小动物。
或许在他们眼里,这些猫狗的命都不是命,死了也会死,毕竟是“杀猫”≠“杀人”。
但你知道吗?
美国专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有虐待动物经历的人中,有70%的人也有其他犯罪记录。
在我国,也有大量研究指出,当今青少年犯罪、自杀意图或行为都与对死亡缺乏认识和对死亡的错误认识有关。
你还记得失踪106天,最终被证实自杀身亡的胡新宇吗?
临终前,他整天说着“活着没有意义”,从来不想父母死后该怎么办,别人怎么想。
还有上海跳楼的14岁女孩,遗书上写着,“我消失也不错,我不怕。
他们都是父母期待长大的孩子,用努力培养。
但他对死亡一无所知,错误地把“死亡”当成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以为自杀就是彻底解脱。
多么愚蠢的孩子,多么尴尬的教育现状!
我不知道死亡,我不知道生命。
他们缺乏对“死亡”最基本的知识和敬畏,不知道逝去意味着什么。
在这样的发呆中长大的孩子,只会鄙视生命的价值,一点一点地变得冷漠无情。
眼睁睁看着生命的流逝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有人受伤不关他们的事,就算是用锋利的刀指着自己,也不会躲闪,也不会珍惜。
是时候了,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真相。
主持人白岩松有一句刺心的话: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未真正教过死亡。 ”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要阶段死亡和“新生”一样,是每个人,包括儿童,都需要学习的科目。
不要因为父母避免谈论它或过度修饰而引起孩子的认知偏差。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请告诉他关于“死亡”的真相,给他上一堂真正的“死亡教育课”。
结合不同年龄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我们可以遵循三个阶段:
4 岁的婴儿期和幼儿期
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对死亡没有任何改变,但他会因为与照顾者和心爱的事物分离而感到悲伤、害怕和恐惧。
在他的认知中,母亲不在身边,他最喜欢的玩具也不见了,也就是说,没有人想要它们,也没有东西。
因此,死亡可以用隐喻和类比的方式来解释,让他明白这种分离和分离的感觉有点像“死亡”。
但记得告诉他:爸爸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善待你的玩具,玩具永远属于你。
7岁的童年
在4岁时,孩子们开始对死亡感到好奇,有一定的探索欲望,并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这时,请好好跟孩子说话,或者用科学绘本引导孩子了解:
死亡代表生命的终结,意味着消失,消失。
有时也与危险的事情有关,所以沸腾时不要碰水,远离裸露的电线,看红绿灯......旅行时
当他对世界的感知有了更好的建议,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时,他就不会一直处于恐慌之中,而是会慢慢了解死亡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12岁青少年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对健康、健康、生命科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时,家长要正视“死亡”这个话题,不要把死亡与鬼魂、虚幻的东西混为一谈,以免误导孩子的认知。
利用科普课、纪录片、动画片或适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影视作品,用科学的态度解释死亡,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规律。
通过引导孩子观察自然,体验周围的所见所闻,也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生死。
18岁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思考“生与死”这个哲学话题,这是他们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在新闻上做这件事的时候**。
倾听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也可以在清明节、新年期间带孩子回家扫墓、祭祀祖先,也可以在家举行仪式,向孩子讲述祖先和已故亲人的生平事迹,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独特性。
只有当孩子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他才能学会珍惜现在的生命,在内心变得坚强和有爱心。
如果下次孩子再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我不会再回避或批评她无知,而是耐心地向她解释
宝贝,妈妈很高兴你问了这个问题,而我的下一个答案,请不要感到慌乱、不安、......
无论什么时候妈妈不在身边,请记得好好过好每一天,珍惜当下,妈妈会永远爱你,祝福你。 ”
生活充满了教育。
利用每一个机会,用智慧和爱来回应你的孩子。
相信我们的宝宝会更加珍惜“生命”,重新获得前进和成长的动力。
100 帮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