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认识客观世界对象任务的不同,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或认知要求也不同,或者说社会存在着许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生活层次。 所谓“生活层面”,只能够应付现实生活,也叫最基本、最通俗或最直观的体验层面,其特点是所使用的语言不需要严格定义,只求一个粗略的想法,而只能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 因此,任何人,包括文盲,只要懂得适当的语言,就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比如,数“数”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大家都明白,所以“普通人”中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同样,生活中的杠杆原理、摩擦力、斜面举物原理等机械现象,以及人际交往中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如“爱”和“怨恨”等,似乎大家都理解,但如果你真的问为什么或要求说些什么,你就会傻眼。
二是科学层面。 简单来说,就是在人生层面问另一个“为什么”,即进入科学层面。 它的明显特点是强调概念的清晰性,或者说是那种只停留在生活层面的不准确概念,对于现实来说已经不够了,因为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而“规律”隐藏在现实中,是抽象的,需要仔细观察和严谨推理才能发现;显然,直观的概念并非如此。
比如,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开水要煮沸,但只有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知道“为什么”。虽然每个人在生活层面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在一个“科学人”的心目中却是不一样的,比如他也可以要求他提高沸腾温度(高压锅),他可以用蒸汽做功,等等。 再比如,农历中的“节气”,从生命的层次来看,无非是自古以来每年都存在的气象特征,像一个周期和一个非周期,“天道”,但在古代,还有更多,所以进入了科学层面, 然后通过时间积累,终于有了准确的农历及其“节气”。特别是,不仅有节气中的大法则,还有“小法则”。
三是哲学层面,当研究的对象超越了自然界的物质对象,包括物质对象到适当的层次时,就不可能只用科学层面的实证方法,这时有思想的人往往既不会放弃,又不会退回到生活的层面, 但直接做思辨**,虽然只是定性理解,但强调的是彻底性、逻辑严谨性,这才进入了哲学层面。
从本质上讲,上述三个层次来自抽象的空间层次。 从空间层次来看,后者高于前者。 同时,科学层面既有生活层面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又有哲学层面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具有其最重要的“经验性”,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福祉的重要层面。 可以说,哲学层面似乎应该低于科学层面,因为它只是定性的,而不是现实的;这只是猜测,并不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