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开展环境保护史研究,及时总结我国环保经验教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我国现代环保产业虽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于70年代初,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起步迅速发展目前,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各种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并引起国际关注。 因此,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的环境保护史,不仅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处理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取得可观成果。 现有成果为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这些结果来看,我们认为仍然存在四个不足:首先,缺乏深度。 他们大多停留在对公共环保政策法规的“解读”甚至“推测”上,对环境保护的决策过程和逻辑的研究相对肤浅。 二是广度不足。 他们大多是“讲环保”,主要研究狭义环保工作的历史,较少关注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 即使涵盖了少量结果,它们通常也是肤浅的。 三是视野狭隘。 或“谈中国上中国”,横向视野狭隘;还是“改革开放后再谈改革开放”,纵向视野狭隘。 四是讲“宏观”和“微观”。 一般关注宏观意义上的环保工作或社会群体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而微观意义上的企业、社区或家庭环保行为研究则十分薄弱。 鉴于上述不足,以及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史的研究,本文简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决策过程和逻辑的研究。 环境工作史是环境史的基础领域。 厘清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制度演变的过程和内在逻辑,是环境保护工作史上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对过程的“描述”、“解释”甚至“推测”,而具体环保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实际的制约因素或考虑因素、决策过程和机制稀疏浅薄,甚至一些核心决策参与者的回顾性文章也往往含糊不清。 这种肤浅的研究,难以有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环保工作的教训教训,也极大地制约了环保工作史的价值。 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开展环保工作口述史研究,二是深入挖掘环保工作的档案和史料。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早期重要环保工作的领导者大多已经退出领导岗位,这为开展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就第二个方面而言,改革开放后,很多省级档案馆都开设了环保档案馆,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环保决策的文件,值得深挖。 可以对环保部门留存的非公开档案资料的使用情况,以适当形式开展合作研究。
二是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前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在联系研究。 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的环境保护历史,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前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 在理解两者的关系时,首先要充分认识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事实上,改革开放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为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理念、制度、组织和技术基础。 如果忽视这种延续性和传承性,轻视甚至抹杀改革开放前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就很难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前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其次,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环保工作连贯性的比较研究,深化影响环保路径选择的因素研究。 改革开放是一件大事,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产生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检验环境保护的路径和业绩提供了一个近似的“自然实验”。 一致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区分和理解各种经济和社会变量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作用。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前后环境保护内在关系研究有望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国际视野的研究。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国际经济和政治问题。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中国环境责任论”和“中国环境威胁论”曾经非常流行,今天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这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中国对国际社会的环保承诺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环保路径和经济表现,进而产生全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荒漠化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借鉴。 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史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世界环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对它的研究必须能够突出这一特征。 在研究路径上,不仅要研究国外因素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影响,还要研究中国环境保护的国际影响,进而厘清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环保史在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历史地位。 从现实看,要能够积极回应“中国环境责任论”和“中国环境威胁论”,即说明中国为履行环境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代价。 这是研究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史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是进一步加强微观环境保护史研究。 微观环境史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的环境政策制定一般从微观层面的试点项目开始,最终在微观层面实施,依靠微观个人来实施。 一方面,试点工作已扩散到生态农业建设、荒漠化防治、清洁生产、二氧化硫排放交易等几乎所有环保领域,为微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另一方面,对试点经验推广效果的评价也是基于非试点案例。 通过这样的案例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更细致地审视环保政策的出现和机制。 这种案例分析要有宏观的眼光,避免谈个案,应该能从小见大。 这不仅是一般的理性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环保“一流”和垂直管理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实,这也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与其他时期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区别。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史和经济互动研究,进一步加强社会环保意识和行为史研究。 总之,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研究要综合运用公共文献、一流档案、企业档案、社区档案、口述史资料、外国资料和多学科成果、理论和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深化“内史”研究,拓展“外史”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出发, 结合当前的认识水平和具体的历史背景,对实事求是做出客观评价。
作者:张连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