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行业发展至今已分为多种“流派”,不同形象流派所获得的狂热氛围则完全不同,其中热衷于“技术流”的品牌往往得到更深入的讨论,也更容易受到燃烧者的尊重。 前提是你的技术必须是“实用的”,一定不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麻木听着的噱头吧?最近经常听的说,硕耳S15板塞是比较正能量的家伙,它所调用的一些技术可以在听觉上体现出来,如果和同类产品相比,或多或少也能感受到一些不同、难以获得的特点。
对于痴迷于大尺寸隔膜的燃烧器来说,这家伙才14岁8mm 扁平隔膜应该很适合您。 但我有一点要说,振膜尺寸越大,越“容易获得”开放真实的声场,动感更强,但是很多“大底”耳机不能很符合使用前件的优点,如果说低频振动还是声场的开感, 即使是许多大尺寸动圈或扁平单元,也不如一些动铁或微型动圈令人信服。S15乍一听,还是很符合大尺寸振膜的澎湃韧性,当然这种感觉在大推力设备下会被放大,扁平振膜的潜力大,下限高,这基本上是大家都知道的机组共性。
不过,S15在声学技术上的努力,确实会缓解一些对装备水平的焦虑。 正式地,为了给这个 148mm平膜片的运动控制更精准,在导管位置增加一个6mm无源滤波模块(PFM),平板膜片环后的能量会带动6mm无源滤波模块,得到可变滤波,即抵消多余的振动气压,注意不要放大机组的振动效果!不恰当地,这类似于我为堵住自己摩托车的排气管而采取的步骤。 我的后排气管非常大,在里面安装消音器塞装置,声音更浑厚,更安静,舒服多了。 我想如果不是S15的无源滤波器模块,低频可能撑不住。
与同类型的耳塞相比,第一印象是它的低频相当容易下潜,并且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过如此强烈的低频,核心凝聚,外圈有扩散感。 与大多数双动圈耳塞不同,S15的低频造型更加“接地气”,有一点轮廓清晰但又不失俯冲散发,如果想让低频形态更加柔和,那么搭配H2、M7、MUB1的下板则丰满丝滑。
S15在中高频的能量上也非常饱满,最重要的是其全频范围的声级清晰有条理,这是刚到时随便抓一条小尾巴的第一感觉,各个级别的整体音阶和表现已经属于“非凡发挥”。当然,当我跳到像 S9C 这样的台式机时,它带来了差距;还是有点明显,你会觉得高低端的对比会更强,细节也会更生动。 除了这个测试属性的搭配之外,在日常使用的搭配上其实可以随便一点,只要推力不是那么弱,相信S15的兼容性就足够令人满意了。 高频段清脆爽快的线条感,确实很容易迸发出来,但结不是很细,避免了“太迷人”的高频造型,而且S15的高频刚性明显,有点类似于T9IE爆裂磁通的神级瞬态响应。
在中音人声中,其人声位置停留在一个不太上翘、不太靠近耳朵的范围内,同时整体的凝聚力在音色风格上显得更加统一和自然。 之前就知道S15的高频是硬的,低频也是强的,两者的音色也是中性的,但是释放状态是音乐性的,但是如果这次给你一个中频的魅力,那么整体总会感觉有点怪异。所以朔耳很讨人喜欢,让中频人声略显哑巴、略显清新、密度大的明亮风格,在听绝大多数人声时都会体验到轮廓非常完整的平衡人声,对于喜欢湿润感的人声党来说,S15这种风格足够沉稳却没有太多好的魅力,这里可以通过更换两种耳塞和三个插头来调整,建议流行爱好者搭配3个。5个单端插头吃。
个人觉得S15的形象是刻意设计成“小巧清新”的独特风格,但朴素大方的腔体配色搭配这块有些硬核的金属面板还是会有些突兀,只能说是模型识别度满满。 另外可以吹的一点是,黑格印花的空腔手感很舒服,轮廓结构不是很“定制”,但穿着舒适稳定,细腻的哑光表面应该不容易上油。
总之,这是一款从声音上就能真正感受到的平板耳塞“技术进步”,如果先上手再去官方查一下相关介绍,你会发现它的一些听觉特性和它所追求的技术目标高度契合,抛开风格和潜力不谈,它的三频能量与整个控制性能之间的联系可谓难得。这属于提前为您解决平板单元“难匹配”的小障碍,同时保留了用户发掘其潜力的乐趣。 在风格上,S15是中性但紧张澎湃的声音,可以圈住你,很容易让你稳稳领略,这家伙真的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