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还是“勤奋”?父母究竟应该如何表扬孩子?
近年来,正面评价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表扬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备受重视。 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受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能力和努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同时使用能力表扬(例如,“你有出色的智力”)和努力表扬(例如,“你很努力”)。 然而,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教育问题是,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儿童的智力或努力工作
一项针对美国母亲的广泛调查发现,85%的母亲认为能力表扬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然而,在家上学时,父母经常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什么越强调孩子的智力,孩子就越害怕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更容易放弃失败
近20年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尔·德韦克教授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胜任力表扬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有一系列负面影响。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胜任力表扬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不利影响。
能力表扬会降低孩子对任务本身的兴趣。 心理学家兰迪·西茨(Randy Seats)和艾米·德雷斯科尔(Amy Dresscoll)指出,孩子们天生就有学习习的欲望,而对能力的赞美只会扼杀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导致他们盲目地遵循机械的学习习方式,或者对权威产生公然的蔑视和蔑视。 当父母用胜任力表扬来引导孩子参与某项活动或发展某项技能时,表扬就成为行为的外因,引发所谓的过度理性效应,即当行为的外在原因过于明显时,内在原因的作用就大大降低。
能力表扬会导致儿童的归因模式不佳。 能力表扬会让孩子将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例如“我取得好成绩是因为我很聪明”。 然而,当这些孩子面临失败时,他们也会将其归咎于能力,比如“我成绩不好是因为我傻”。 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的孩子表现出消极的自我认知、消极情绪和较低的后续任务坚持水平,最终导致表现持续下降并引发习无助反应。
表扬孩子的能力有助于塑造他们对智力的感知。 智力的内隐观是指儿童对“智力能否改变”的内在看法,分为智力保留观念和智力发展观念。 智力保留的概念认为智力是内在固定的,而智力发展的概念则认为它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 这种信仰体系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发现,过度的能力赞美往往会让孩子固守智力固执的观念,他们会过分注重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以展示自己的“智力”。
过度的赞美会导致孩子设定自我限制。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们害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由于失败而感知到的无能。 为了避免将失败归咎于能力低下,人们会使用预先准备好的理由,称为“自我施加的限制”。 过度的表扬会加剧孩子的自我限制,他们经常使用“低努力”的自我保护策略。
鉴于广受推崇的“能力表扬”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应该如何适当地实施表扬呢?
赞美应该是适度的。 过多的表扬会降低其价值,削弱对孩子的强化作用,因此表扬要适度。 同时,父母也不应该夸大赞美。 如果你的孩子做得不好,但被过度表扬,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不安全感同时,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尊的错觉,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
赞美应该针对行动,而不是人。 在表扬时,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或策略等方面,而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性格特征。 具体而精准的表扬有助于避免孩子自我评价与信念的差异和冲突,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孩子的发展。
赞美应避免营造竞争氛围。 在我国,家长们经常以“别人的孩子”为榜样,试图通过同龄人的表现来激励孩子达到更高的水平。 随着我国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多子女,家长在表扬子女时,往往陷入多子女的比较。 在这种比较和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抵触,甚至可能无法接受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自己做得更好,这将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避免让孩子陷入“能力低下”的错误。 父母在表扬孩子时应该强调孩子的努力,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应该谨慎地使用努力表扬,例如:第一,当孩子在一个简单的任务上取得成功时;第二种是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失败了。 在这些情况下,努力工作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在10岁左右,孩子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努力和能力并不总是正相关,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努力的表扬反而可能是孩子认为自己无能的线索。
以上内容信息**为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 以上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认同文章中的法律、规则、观点、行为,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对上述任何或相关问题概不负责,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