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俗称金刚虾、黑虎虾、肉桂虾、草虾等,是虾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其壳稍厚而坚实,体表有黑色、深褐色或深绿色的环色带,因虎形斑纹故又称虎虾。 斑节对虾是我国南方传统养殖对虾品种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合在咸淡水或海水中养殖,淡水资源丰富的对虾养殖区,非常适合规模化养殖。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中,斑对虾的规模仅次于南美白对虾,在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环境下,斑对虾有望成为重要的补充替代物种,其发展潜力巨大。
tiger shrimp“红火”的由来——虾青素含量高
斑节对虾富含虾青素,比普通虾高20。虾青素是一种具有很强抗氧化功能的类胡萝卜素,吃富含虾青素的虾肉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 当蛋白质被破坏或变性,或从色素中分离出来时,虾青素会变回原来的橙红色。 虾煮熟后变红的事实是由于蛋白质变性。 由于斑节对虾的虾青素含量较高,煮熟后会呈现出鲜艳的橙红色,因此成为中国南方宴会必备的“红辣菜”。
“红卷心菜” - Litopenaeus monodon 虾(**来自互联网)。
“南海一号”等系列品种选育进展
在传统的斑节对虾养殖中,亲虾基本上是在天然海域捕捞的。 该亲鱼生产的幼苗质量参差不齐,容易携带病毒,因此育种效益非常不稳定。 2024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江研究团队在攻克斑节对虾亲鱼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开始了斑节对虾育种研究。
斑节对虾“南海1号”(物种注册号:GS-01-009-2010)是从南海海南岛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南部(普吉岛)的野生种群中获得的。 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其体重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16%~24.4%。“南海1号”是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主导水产品种,最适合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的沿海养殖,更适合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沿海养殖,特别适合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中的对虾养殖。
亲虾斑节“南海1号”(体长32厘米,体重约300克)。
斑节对虾“南海2号”(物种注册号:GS-02-002-2017)是2024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的斑节对虾“南海1号”非洲品系杂交,经5代科育种获得的F1世代。 该品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特点。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4月龄对虾成活率较雌亲“南海1号”平均提高12只。4%(相对),平均增长率比雄性亲本的非洲品系高10%24%;与非洲野生斑节对虾种群繁殖的第一代幼苗相比,4月龄对虾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了26只45%,存活率平均提高135%。“南海2号”是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推广的渔业新品种,2024年渔业主导品种,适合我国沿海对虾养殖区对虾养殖,特别是水产养殖丰富的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 在广东、海南等地开展了“南海二号”推广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亩均单产达到203 510公斤亩均产量达到50 150公斤。
斑节对虾“南海2号”。斑节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
斑节对虾属宽盐对虾,在实际生产中既有耐高盐度品种,也有低盐度品种。 对虾养殖的主要方式有池塘单一养殖(精养、半精养、粗养)、池塘混养(虾蟹混养、虾壳混养、虾鱼混养)、工厂化养殖、稻虾混养等。 其中,稻虾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有虾稻共生和池塘田间联合种植两种方式,充分利用了耐盐碱海水稻和低盐斑节对虾品种的生态特性,海水稻高效吸收虾代谢废物,稳定水质, 还可以提供庇护所,减少虾的自残,提高虾的成活率,增加生态稻的种植面积,达到一水两收的效果。
斑节对虾池塘的单养模型 图片由曹玉成提供
斑节对虾池塘的混养模型 图片由朱长波提供。
斑节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型由董宏彪提供。
海水稻-斑节对虾种植养殖模式 图片由朱长波提供未来展望
斑节对虾曾经是最受欢迎的对虾,早在20世纪80年代,亚洲地区就开始养殖斑节对虾,后来由于病害、生长缓慢等原因逐渐被南美白对虾所取代。 近年来,随着斑节对虾养殖的发展和对虾生长性能的提高,该物种在多地得到了显著的复苏。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和养殖方式各不相同,对斑节对虾品种多样化的需求较多,现有的改良品种已不能满足其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研究团队已培育出适合在低盐度地区栽培的斑节对虾新种“南海3号”(已提交,待审批),还培育出一批抗氨氮、耐粗粮的斑节对虾新品系(抗氨氮和耐淡水性状的选育详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虾青素含量高、适合工厂化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在进行中。未来有望培育出更多适合不同地区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将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为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复兴注入新动能。
斑节对虾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相关文章:
周 法林, 杨启斌, 黄建华, 江松, 杨立石, 张唐生, 江世贵*斑节对虾耐氨氮性状和淡水胁迫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J].南方水产科学, 2019, 15(5): 63-68点击下面的“阅读更多”以了解更多信息。
撰写者 |江松.
编辑 |荣耀。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南方水产科学吧。
方法一:微信输入南方水产科学,关注本刊微信***
方法二:登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