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嗅能量棒”到情色人物从“香烟糖果”到含酒精的冰淇淋
为什么不良商品会充斥着未成年人的周围环境?
日前,来自山东枣庄的王女士在收拾小学四年级儿子的房间时,发现儿子的枕头底下有一根“吸鼻能量棒”。 放学后,孩子拿起“嗅探能量棒”来演示如何玩——歪头,把鼻子放在鼻子下面,吸气两次。 那个姿势让王女士惊出一身冷汗——“我在电视上看到,有的吸毒者吸毒成这样!”
不仅是“打盹能量棒”,从今年年初开始,王女士在孩子手中“搜索”了很多让她难以接受甚至害怕的产品,比如孩子玩的时候吃的萝卜刀还有酒精含量高的冰淇淋,酒精含量高,孩子们会津津有味地吃。 “为什么那么多容易引发坏习惯的产品总是'盯着'孩子,让他们容易得到?她忍不住问道。
这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担忧。 采访中,多位家长向《法治**》记者反映,未成年人周围充斥着不良商品,如“香烟糖”、酒精冰淇淋,以及暴力、色情玩具、文具等,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受访专家表示,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应充分考虑儿童玩耍和使用行为的特殊性,设计上不应有不良提示,生产过程必须实行特殊许可和强制认证,销售过程要严格监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该产品诱发不良行为
很多家长都很担心
我不知道成分是什么,但我觉得吸吮对孩子的身体有害,很明显有不好的诱因。 王女士拿起一根“吸气能量棒”说,她仔细检查了一下,“能量棒”上没有标注任何成分,她深吸了一口气,带着一股薄荷味,味道有点奇怪,“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效应,闻到后感觉不太舒服,心慌意乱。
王女士的儿子小刘对“嗅探能量棒”被没收感到不满。 他告诉记者,学生们都在用这种“能量棒”,班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根,谁也不落后,“其实味道很好,抽它提神醒脑,而且口味很多,同学们经常换成烟熏。
山东省济南市某三级医院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鼻能量棒”的主要成分是薄荷、精油等物质,具有清凉刺激的作用,长期使用既有毒又有害,容易“上瘾”。 一方面不卫生,可能导致病原体感染,另一方面,反复刺激鼻腔也可能对未成年人的鼻粘膜造成损害,甚至引起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对健康有害。
就使用“鼻能量棒”而言,它可能会降低未成年人对毒品的认识和警惕性。 * 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忧心忡忡。
除了“嗅能量棒”,今年夏天,小刘还“爱上”了含酒精的冰淇淋。 浓烈的酒味让王女士无法接受,她郑重其事地与小刘商量,要求他以后不要再买含酒精的冰淇淋。 前段时间,小刘又爱上了萝卜刀(塑料仿刀玩具),每天在小区里和同伴玩刀游戏,这让王女士吓坏了,最后没收了小刘的5把各式萝卜刀。
这种食物和玩具的不断出现,很容易导致孩子身边的不良行为,很难预防,父母真的伤心欲绝。 王女士叹了口气。
许多接受采访的家长都和王女士有着同样的心态。 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孙女士说,家里的老人路过文具店,给孩子买了一个芭比卷笔刀,回家打开后,发现卷笔刀插在芭比娃娃胸前的铅笔里,“好像是胸口的洞, 而且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不一致和不舒服“,她立即归还了卷笔刀。
多位受访家长反映,这些可能造成不良取向的产品,往往可以在孩子身边发现,比如:色情人物,即所谓的“美少女”系列人物,都是完全赤身裸体的;“香烟糖果”和“酒瓶巧克力”,外包装甚至形状和颜色都与香烟和酒瓶非常相似;玩具“牙签弩”,射力更大,甚至可以穿透罐装可乐等。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在卧室里“抽烟”,我愤怒地上前阻止,发现是“香烟糖”。 孩子说,同学们给他吃的。 虽然是糖,但外观和香烟一模一样,孩子也在抽烟,这显然是一个不好的诱因。 一位家长说。
受访专家认为,家长的担忧并非无理有据,未成年人还不成熟,容易被诱导产生不良行为。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杨尚东举例说,比如含酒精的冰淇淋,有的甚至把外包装设计成酒瓶的形状,不仅可能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还可能引起未成年人对酒精的兴趣, 然后尝试饮酒,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广告法等法律法规。
还有一把萝卜刀,用萝卜刀捅人的场面,其实在宣传**卖中被演绎出来,这无疑营造了一种暴力的心理暗示,夸大了暴力。 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可能在未成年人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杨山东说。
孩子们还没有辨别能力,他们只是觉得这很有趣。 成年人应保护他们,净化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北京西城一名学生家长张波(化名)说。
受访家长建议,他们应该好好看看为什么这些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取向的产品,以及它们是如何来到孩子的身边的。 “这些商品色彩严重,孩子自然要学大人,可能潜移默化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有家长说。
轻松在线和离线使用
执法标准缺失和陷阱
这些商品是如何送到孩子们手中的?
记者近日走访了山东北京、朝阳、济南、枣庄等地的10多所小学,发现离学校不远的一些小卖部、文具店都有这样的商品,甚至有的商家会主动推荐这些商品。
例如,在记者访问的所有小卖部中,几乎都有萝卜刀出售。 多家商家在店门口显眼处摆放了各种萝卜刀,还有“拔出萝卜刀,一刀打敌”等宣传文案,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购买。
在北京西城一所小学外,一名小学生掏出几块钱买了一把萝卜刀,与同样拿着萝卜刀的同学互相刺伤。 “我有自己的零花钱,平时买小玩具和零食,基本上市面上流行什么,就在学校附近买到。 这名小学生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一些中小学附近的小商店和文具店也可以买到标有粗俗烂梗的恶搞文具,如笔记本、便签、贴纸等,以及性暗示玩具和手办,如《妈妈看见打架》美少女系列手办,穿着少量衣服, 带有“可以脱下”和“可以爆炸”的备注。
现在小朋友特别时髦,玩梗比大人多,这种新奇好玩的产品销量特别好,孩子们非常喜欢。 一位小卖部老板说。
此类产品上还有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店铺在推广此类产品时,都是直接针对学生等未成年人的,评论区显示已经被很多未成年人购买使用过。
某平台贩卖“香烟糖”的店铺,打着“童年的味道”和“童年的回忆”的口号。 评论区,有疑似学生的网友问:“你能骗老师吗?在买家秀中,有网友晒出了孩子的“抽烟”(模仿抽烟吃糖的方式):食指和中指之间夹着“香烟糖”,用嘴模仿抽烟的动作。
前段时间,曾经***的“鼻能量棒”还随处可见,单价大多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部分产品的月销量达到上千件。 有的店铺广告上写着“课堂防困”、“闻凉油学生防课堂困倦”等,甚至有**学生在课桌前拿笔写字,说“思路清晰,答题”。 从留言中可以知道,很多买家都是学生:“上课困了,拿出来吸起来,瞬间精神焕发。 也有评论说“有毒,上瘾”。
记者以学校附近一家小店老板的身份咨询了多位**卖“鼻能量棒”的人,客服表示,“鼻能量棒”很受学生欢迎,市场潜力大,想买到大量,可以便宜一些。 其中一位客服还提醒,日前有大量学生使用“鼻能量棒”引起一些风波,建议不要卖给学生,但当记者提出考虑批发1000根时,他立即提出可以更便宜地卖给记者。
为什么这类商品如此受欢迎?受访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产品设计新颖,结合了孩子喜欢的食物、风格等元素;互联网宣传与社会**分享;**价格低廉,易于购买;部分产品具有减压功能,符合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业压力,同时也让家长放松了警惕。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举认为,执法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也是此类商品盛行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较少,实践中难以监管。 缺乏明确具体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一方面助长了不法企业以“钻漏洞”的心态开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也导致相关部门在执法司法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参考依据。 此外,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往往同时涉及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广告甚至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领域专业执法团队的配合,执法难度大,成本高。
要从源头上把关此类产品的生产质量,防止未经认证、不符合生产标准的流入市场,规范此类产品的广告宣传。 张步峰说。
完善立法,加强执法
从源头上保护儿童
为净化涉未成年人商品市场环境,2024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无底线未成年人食品营销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
但是,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种类繁多,违法行为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
杨尚东表示,虽然无法完全列举,玩具种类还会不断丰富,难以穷尽,但适合未成年人的产品应满足以下标准:材料和做工符合国家标准,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玩耍和使用行为的特殊性,避免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该设计无不良影响,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育水平有利于未成年人德、智、身、美的全面发展。
玩食品玩具边缘球,做对未成年人不利的事情,违反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应该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张步峰表示,以“鼻能量棒”为例,一些商家在销售时以未成年人为宣传背景,违反了我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此外,还宣传它具有“提神”功能,如果产品是药品,则不能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出售如果它不是药物,它就不能声称具有此功能。
《未成年人保护**》明确规定:“生产、销售未成年人食品、药品、玩具、器皿、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上述产品的生产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未标明注意事项的,不得销售。 ”
姚金举认为,在法律解释层面,“使用”一词应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扩展,而不仅仅是解释为“专用”或“仅用于”。 对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危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或者身心健康的,不得生产、销售,为有关部门对上述商品进行源头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商家生产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除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规定外,在生产适合未满14周岁学生的学生用品时,还需遵守《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并标注工厂名称、地址、执行标准等关键信息。 此外,应严禁烟草形象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中国签署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糖果、零食、玩具等对未成年人有吸引力的烟草制品形状的实物”。 ”
对于某些产品,例如小雕像,可能无法清楚地区分主要受众是成人还是未成年人
对此,姚金举认为,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应始终落实到生产销售过程中。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抽查力度,确保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符合法律规定。 同时,可以与教育部门、学校联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使其主动减少相关商品的购买,倒逼生产者减产,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张步峰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在儿童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查处相关生产企业,杜绝无证生产和非法生产定期组织大型超市、校园周边商铺、小商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的监督检查和抽检,排查查处商品安全隐患,严肃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强法治宣传,增强群众质量安全意识,引导抵制劣质不良商品。
要加强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市场秩序。 同时,加强儿童用品召回管理,督促企业主动履行召回主体责任。 张步峰说。
要完善立法,从源头上对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的不法经营行为进行逐一规范,可以考虑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增加未成年人商品的相关规定,将零散的规定纳入其他法律法规,同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杨山东说。
*丨法治** (记者 丁一周 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