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怀疑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正在寻找火星上能够支持人类生存的元素。 例如:火星上有水或构成水的元素吗?但就自我中心而言,也就是就我们对地球生命的概念而言,也许火星上存在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生命。 但这种物质与地球上生命的元素组成不同。 以上例子说明,我们过去对人才的定义和理解,与现代发达国家对人才的理解标准是一致的。 但事实上,人才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此。 我们不能用西方的人才观来看待中国的教育、知识和人才观念。
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很多国家和个人都有很多疑问。 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只有“老板”才能带头。 二战后,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这实际上是打着援欧旗号的霸权计划。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捍卫者和贡献者,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发展,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
李光耀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因为美国从世界70多亿人口中选拔人才,而中国只能从13亿多人口中选拔人才。虽然在数量上我们不如美国。 但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个人是简单地“为我使用”还是完全“为我”。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解决世界上所谓的20%和80%现象。 中国致力于培养人才,以人才促进自身发展。
我国的人才观强调以人为本、求实关怀,而不是西方国家鼓吹的空洞的能力和学历理论。 “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中西互动的被动格局,树立了人才培养的自信。 自信的人才观是建立在建立独立的知识体系之上的。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纯粹按照西方所谓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的现代逻辑来评判人才,就会失去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特色。 中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我们希望世界的发展也以人民为中心,摒弃资本中心主义。 过去,人才发展理念以效率为核心,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实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 **针对西方错误的人才发展观,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人才发展应实现合作共赢,摒弃零和博弈。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打破以西方式现代化逻辑为依据的人才评判标准,建立良性、科学的竞争格局。
从时间跨度上看,“一带一路”倡议激活了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精神记忆。 它反对地理大发现时期的野蛮掠夺,强调全球化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家园。 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是通过尊重各国特点、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交流与发展实现现代化。 “一带一路”人才应与发达国家人才实现良性互动,构建人才双循环体系。
在空间跨度上,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相似的风俗习惯和习,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沟通和人才交流。 良好的实践因素为“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今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大规模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的形式实现粗放式现代工业发展的“老路”已经失去了实践基础。 而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人才是关键。 人才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世界走向何方的问题,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 构建独立的知识体系,积极实现互补合作,在利己的基础上造福他人,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王义伟,中国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