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越南的反击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我军西线由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德志指挥,东线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 不过,对这两位老将的评价,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杨德志虽然因病退到后方休养,但实际指挥作战并没有持续多久,张公修接过了指挥权徐世友将军全程参与,贡献应该更加突出。
不过,军界对杨德志的评价比较正面,一些领导人批评许世友的战术,许多好战的将领也对东线战局表示不满。 这让许世友一度郁闷,甚至主动向邓“申请处罚”。 那么邓是如何回应的呢?反击前,根据许世友的部署,我军计划依靠规模和火力优势,对越军进行“推”。 尽管国内局势一度不稳定,军队装备发展停滞不前,但解放军的整体实力仍高于越军。
许世友的构想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敌人战术,他提出,全线进攻、同前进有一定的道理。 考虑到部队实际情况的变化,徐世友认为,这种打法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实际情况。 但是,上级坚决主张穿插围剿,采取战略性迂回方式。 这恰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多年来的法宝,延续了以往的作战思维,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术有相似之处。 许世友本人并不十分同意,但他执行了上级的决定。
最终,战争取得了胜利,但东线推进得更慢,比西线大得多,这成为徐世友受到批评最多的原因。 尤其是高坪之战,表现更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下级指挥员举报许世友的“指挥风格问题”。 比如,在战前动员时,许世友规定“退战者被杀,怕敌者杀,耽误战士者杀,不听命令者杀”。
名单不胜枚举,虽然蕴含着开国元勋将军的精神,但似乎有些粗暴,引起了一些有教养的官兵的抵制。 解放军当时招募人数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认为以相对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指挥是不合适的,尽管对这种说法有不同的看法。 轮战期间,一些大军区的领导纷纷找到许世友,希望让军区部队上前线,获得立功立功、适应现代战争的机会。 徐世友不认为这与**的既定策略相矛盾,因此大部分请求都得到了批准。
但结果是,有的部队到达前线后缺乏克制,在不熟悉敌战术的情况下损失惨重,甚至一下子损失了几个营的兵马。 这也被认为是许世友的责任,因为他没有控制好战争的程度,导致新部队陷入泥潭,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在对越南的反击结束后的官方评估中,对许世友、杨德志等高级指挥官的表现基本肯定,没有提出批评。
当邓公得知许世友要求惩罚时,他只是笑着说:许世友的命令没有问题,何必为惩罚而烦恼?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对前线指挥员的评价,最终取决于战争目的是否已经实现,而不是具体细节。 对越南的反击震慑了外敌,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环境,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也使大批部队能够进行轮换作战,增强战斗力和经验。 至于细节的好坏,并不是评价许世友指挥水平和表现的关键因素。
邓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自然不可能惩罚带兵取胜的徐世友将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是70年代末,几年前许世友为国家和军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惩罚一个既为国家有功又为军功的老将。 不过,许世友的处分请求并非无稽之谈,他确实对战斗的进程不满,并评论说“他杀死了1000名敌人,自己也伤害了800名敌人”。 这真实地反映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