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2月27日电 (记者宋睿)把手机放在看台上,打开直播界面,“90后”新农张瑞熟练地在直播间里向观众打招呼,转身从地上掏出一棵青嫩嫩的萝卜,在镜头前开始了当天的直播。 从温室射进来的自然光和他身后整齐排列和生长的沙沃萝卜,是这个锚点最好的补光灯和背景板。
这种萝卜尝起来又甜又辣,水分充沛,堪比果香......从沙沃萝卜的品质、口感、营养价值、种植历史,到种子、种植和管理方法,再到采摘、配送过程、售后服务,张锐在镜头前讲述了这一切。
张锐在温室里带货(摄于12月22日)。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在她亲切自然的讲解下,直播间的气氛越来越活跃起来。 不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手机屏幕上弹出关于萝卜质量、销量、物流等方面的话题,张锐一一回应。
与此同时,镜头外,叮咚的声音还在继续。 “今天能发货吗?“要送多少天?”老公郭青拿着手机回复粉丝留言,一边观察电脑后台的直播数据,定期发放“福袋”吸引顾客。
直播后,最多可以有近1000人**,总观看次数可以达到30万次以上。 新农的“夫妻”高兴得嘴巴都拢不住了。美味的沙沃萝卜和直播模式,让一个在天津市西青区新口镇小沙窝村长期耕种的家庭过上了好日子。
郭青、张锐在温室带货直播(摄于12月22日)。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小沙窝村位于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岸边,土壤沙质粘稠,运河水滋养,出产的沙沃萝卜酥脆可口,素有“雅梨”之称。
我们的祖先和父亲一直在种植沙沃萝卜,这种种植一直持续到今天。 张锐和郭青说。 过去,推车在街头销售或批量出售给批发商的单一线下销售方式,使得家里种的萝卜难以“出圈”,基本上只能在当地“走来走去”。
2024年,辞去城市工作的夫妻俩决定回乡创业,创立了圆圆沙沃萝卜种植基地,开始了沙沃萝卜直播销售的新业务。 “看到当地的扶持政策,我想把沙沃萝卜打造成富民产业,一直从事线上销售,有信心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张锐说。
张蕊精心撰写直播文案,练习直播演讲,特意将直播间搬到了自己的种植大棚,为线上顾客带来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 郭青自学直播运营,联系电商打通物流渠道,根据冬季市场上沙沃萝卜的特点采购具体包装。
郭庆(右)和父亲在大棚里采摘沙沃萝卜(摄于12月22日)。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在夫妻俩的探索下,从当初最高每天100箱的销量,到当期高峰期的每天1000箱;从温室种植,到现在已经扩大到20多个温室......沙沃根已成为全家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自今年11月中旬以来,夫妻俩仅通过线上直播就已售出数万盒沙沃萝卜。
直播让我们成为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和“回头客”。 靠近京津冀地区,远至东北和南部地区,很多客户每年冬天都要从我们这里订购几盒萝卜。 郭青说。
年底,沙沃萝卜迎来了最佳品鉴期。 直播现场空无一人,夫妻俩忙着收拾送走前段时间因寒潮积攒的沙沃萝卜订单。
仓库里,郭青和张睿、张洛来找了很多亲戚,全家人纷纷上阵,把一箱箱沙沃萝卜装在保温袋里包装,整齐地堆放在角落里。 快递标签打印机吐出一长串500多条物流信息,而这还只是他们平时每天的物流订单量。
郭青在电脑前整理着送货单(摄于12月22日)。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忙碌而快乐。 张睿的眉毛上满是笑容。 现在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每天从地里的5000多斤萝卜,基本可以卖光了。 接下来,“夫妻档”还将为沙沃萝卜的集中上市做准备。
此外,郭青和张锐还学习了拍摄和剪辑的技巧。 他们创作的近500首乡村题材短诗,有的分享着自己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有的则展示了成熟的瓜果。 朴实的场景和风格为他们的平台帐户赢得了 120,000 名粉丝。
郭青的父亲郭京军种植沙沃根40多年,在短片中“蜕变”为主角。 “年轻人的直播销售,把我们的农产品带出了农村,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品尝了。 郭京军说。
夫妻俩带上了刚采摘的沙沃萝卜,准备回去开播(摄于12月22日)。 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目前,新口镇沙沃萝卜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销售收入12亿元。 当地政府大力鼓励萝卜种植户利用短期平台、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线上展会,并出台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振兴这一特色产业品牌。
在不久前在西青区新口镇举行的第十六届沙沃萝卜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张锐也作为新农户代表与沙沃萝卜分享了直播经验。
沙沃萝卜是我们当地的一张'金名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推广家乡农作物,助力这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沙沃萝卜的名气会越来越响亮。 张锐说。
统筹:于伟雅、邵祥云、曹晓轩。
记者:宋锐.
*:李然。 海报:方金阳。
新华社天津分社.
新华社新**中心。
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