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时,有一句话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初中生的数学水平相当于中国小学生,而美国高中生的数学水平相当于中国初中生。
这就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重要的创新领域,如计算机图形学,往往来自其他国家而不是我们?这是否意味着算法的数学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有人指出,美国重视“起输到底”的教育理念,而中国则奉行“起跑输终输”的模式。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和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而中国所谓的成功基础教育似乎偏离了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首先,儿童发育的“感觉处理”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这个概念强调,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好的控制力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感知世界,捕捉和组织有效的感官输入,为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通过跑步、跳跃、翻筋斗、荡秋千、攀爬、拍球、踢足球等运动,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己的身体,从而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次,我国的教育似乎忽视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小孩子很容易学习东西。 实际上,儿童的学习远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任务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过早引入高阶任务会阻碍儿童的自然成长。 相反,处于较高阶段的儿童被认为可以轻松完成初级任务,这与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一致。
最后,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种淘汰的心态,认为不合格的学生应该被淘汰。 这导致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参加考试,以避免被淘汰。 为了进行选择,这些考试通常使用简单的知识来产生极其困难的问题。 然而,无法回答这些难题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有资格追求知识。 消除机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说来,优化我国教育,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起点输,输到底”的理念。 通过加强对儿童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身体,了解世界,培养智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摒弃淘汰观念,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从“起步胜负”向更可持续、更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转变。 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