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双千,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加工车间钳工组组长,中国首架新型大飞机C919首席钳工。在过去的40年里,他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但没有一个生产出来。 他是让国产大飞机C919、支线飞机ARJ21-700翱翔蓝天的幕后英雄之一航空工匠”。2024年10月13日,被授予“全国奉献奉献模范”称号。 2024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4年,从小就喜欢飞机的胡双乾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厂,亲身参与和见证了运-10飞机的研制和首飞。 20世纪80年代初,运-10项目启动,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工厂一转眼就被遗弃了。 胡双谦与同事一起参与了中美合作组装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和波音、空客飞机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并抓住这些机遇发展了优秀的技术技能。 20多年后,当中国启动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开发项目时,胡双谦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终于派上用场了。
为什么做飞机的钳工比做普通的钳工更好?
有个笑话说:在地上端盘子的叫服务员,在天上端盘子的叫空姐。 笑话的背后,是人们对同类型工作、不同环境带来的不同技术要求的不理解。 那么,“天上飞”和“在地上跑”的机器也是钳工有什么区别呢?
要做钳工,即使磨削零件相同,要求也不一样。 “一份工作,但两个标准。 “在地面上奔跑”要求在正常条件下有良好的性能,但“在天空中飞行”需要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和速度变化的考验。 以螺栓孔为例,民用螺栓孔的公差可以达到30 50根线(1根线等于0。01 mm),但航空航天螺栓孔的公差只能在 2 根线以内。
“飞天飞翔”的零件,不仅标准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体成型的,没有二次修改和补救的余地,一旦零件出现偏差,修正的余地很小,往往只能报废。
曾经有人打电话给我说,可惜零件报废了,他们自己的工厂可以提供维修服务,确保外观看不见。 胡双千表示,对方的**是出于好意,但在航空工业中,外观上没有区别,但实际飞行“生病”的部位危害很大。 “所有来料都通过了上一段的质量检验,很多时候都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二次修补后外观可能看不见,但导电性、硬度要求等关键指标可能经不起检验,所以最好扔掉价值超过百万的废料, 同时也要确保“在天空中飞行”的部件的安全。”
也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胡双谦在用筛规对螺栓孔等部位进行质检时,往往一抬手就知道“不在中间”,“放进去比较顺畅,但不是特别顺畅,不用说了, 它必须是合格的”。
36 年没有错误是什么感觉?
x是什么样的体验,是知名网络社区“知乎”上的热门类型。 做到“36年无失误”的胡双乾,对此你怎么看?
经过我双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标志。 胡双千说,在没有视觉建模软件的时代,看图纸,做复杂的零件,是对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极大考验。
在C919首具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中,80%的零部件是国内首次设计和生产的,这意味着很多时候需要不断探索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状,才能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如果拿不到精准的零件,可以找硬度相近的料材再练一遍“手感”,好好“磨合”,哪个位置可能坏了,哪个位置可能做得太过头了,哪个位置难,在这样的模拟练习中一一解答。
也正是因为这种做法,胡双谦在过去的36春夏岁月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未出现过一次不良品,他可以用自己的技能进行“金属雕刻”,这比现代机器更快更好。
成为“大国工匠”的学徒是什么感觉?
有一些运气,但也有一些恐惧。 胡双千的“小徒弟”顾春华学艺7年,当“大国工匠”的徒弟是什么感觉,他有很多话要说。
条件艰苦,生活单调,生产线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正在失去魅力。 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1年后,顾春华已经是几十个大学生中唯一一个留在相应专业生产线上工作的人。 “有的同学觉得一线太辛苦了,有的没有遇到好的师傅带路,渐渐地转行了,要是没有遇到师傅,说不定今天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
2024年,顾春华从铣削工转为钳工,从原来的中级工转为初级工,在新师傅胡双谦的严格要求下,历时两年才提升到高级钳工的技术水平。
技能光速提升的背后,是胡双千的“无路可退”法则。 顾春华说,公司经常为一些复杂的零件准备更多的材料,但师傅一般“偷偷不告诉我们”。 正是在这种“不退”的练习中,制作零件时的心态变得更加谨慎、细心、细心。
传承“匠心”,培养工匠人才。
提高专业能力是培养工匠人才的关键要求之一。 胡双谦对班组成员提出了“高要求”:打标、钻孔、锉削、铰孔、攻丝、锯切、磨削、配管、冷压、压花、冲孔、铆接、校准、粘接、涂胶......队员们需要对“十八种武术”了如指掌。 为此,团队通过“资深师带徒弟”、“新老结对”、技能竞赛、一岗多能、轮岗等方式,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工匠。
工匠也需要优秀的思想素质。 对此,团队坚持以劳模工匠精神为核心进行团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辐射影响力,通过专题学习、对话交流、现场沙龙等方式,提高对劳模工匠精神的理论理解, 以“匠心”培养人才。“想干者得机会,能干者得舞台,能干者得奖”,团队在提升工匠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同时,还着力营造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人才建设氛围,让团队成员有充分的空间发挥才能, 从而激发积极团队合作的活力。
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团队中涌现出许多骨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从指甲盖的大小到房子的大小,他们都能完成加工,各种困难都在他们手中解决。
由大国工匠胡双千带领的数控车间钳工团队,看似平凡的一线队伍,却在“大国工匠”的匠心传承下,依托科学的管理方法,获得了大飞机精益示范队、精益现场标杆等诸多殊荣。 他们的“独特技能”是:四点“工作方法”。
减速:减速,看图纸的工艺要求,准备工刀和钻量具,检查毛坯的尺寸和质量。
稳扎稳打:稳加工,找出零件关键要素,正确牢固地夹紧零件,规范操作,慎重启动。
精细化:精细把控,仔细观察生产过程,自检验零件尺寸,多次加工直至准确。
准确:精确尺寸,准确完成每道工序,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确保产品缺陷为零。
胡双谦说,“工匠精神”是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要传承这种精神,不仅要“传承”年轻技术人员,还要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和主动性。 自2024年以来,胡双谦的“大国工匠”工作室成立一年内完成了各类精益项目127个,为公司节省了6832小时的工时和382万元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