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正式宣布“开园”。 刷身份证刷闸机,或预约自行登记,即可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区。 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校园溜冰场正式开放,感兴趣的市民可提前预约,享受体验。
高校“常开门”,人们喜欢看。 大学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被许多人认为是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每个人都渴望走进去,感受知识的纯洁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接受文化熏陶。 甚至在物理意义上,很多学校要么四面环山,风景宜人,要么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多,本身就具有参观的功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立大学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是公立大学和社会大学,具有公共性质。 无论是教学科研知识的传播,还是校园绿地、运动场馆等设施的开放,与大众分享都是其本意。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开学”纠缠不休。毕竟,学习和科研需要的是冷静,大量外来者的涌入,必然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 此前,有同学因为诸多不便,只好调侃,“夏天一到樱花季,这个地方就成了某民公园”,窗外的喧嚣甚至让人听不清老师的讲课,甚至有人直接闯入教学楼, 严重干扰教学和科研秩序的。体育馆、食堂等配套设施也可能是校外人太多,导致资源更加紧张。 学校管理成本急剧增加,出于安全考虑,大型学校的大门是否开门以及如何开门一直是个难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高校张开双臂欢迎大众,值得肯定和鼓励。 这是对公众呼声的积极回应,也将对其管理水平提出要求。 如何平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重功能,是一系列服务措施在实施层面的优化升级。 比如教学楼是否设置了门禁或定点开放时间,如何引导高峰时段有效分流访客,能否优化食堂、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都需要从整体上考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应该多多体谅对方。 进入校门后,要多爱护这里的草木,尊重每一砖一瓦,尽量安静地聊天,脚步尽量轻盈。 遵守所到之处的规章制度,是对知识文化的尊重,也是文明出行的应有模样。
大海是包容的,也有宽容的。 通过打开大学的大门,消除与社会的物理边界,与城市融为一体,使大学“大”的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 这堂与大众互动的公课,生动活泼,也将更好地诠释什么是“大学之道是清明有德、贴近百姓、做最好”。
**: 北京**客户评论员田文志
版权声明:文字版权归新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