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

小夏 三农 更新 2024-01-19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较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因此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既有盐碱耕地改造升级,切实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 本期将邀请专家探讨相关问题。

盐碱地是重要的储备耕地资源。

如何理解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性?

李玉怡(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盐碱地通常是指含盐量大于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 盐碱地形成的本质主要是各种可溶性盐在地面上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重新分布,使盐分逐渐堆积在集盐区的土壤表面。

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受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常年灌溉不合理、化肥过量使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面堆积。 由于沿海地区海水浸泡,地下水盐度高,形成沿海盐碱土。 河流和渠道两岸的土壤会因河水渗漏而使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中的盐分会蒸发并堆积在土壤表面,从而形成盐碱土。 有的地方浇水时采用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溉不排水,使地下水位迅速上升,盐分积聚,将原来的好地变成盐碱地。

土壤盐渍化不仅会使作物根系难以吸收水分,降低作物养分吸收效率,还会使土壤耕作更差,减少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盐碱地常通气透气性差,易滞留水分,延缓表层土壤增温,降低土壤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生产。 一般来说,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时在3%时,大多数作物品种的产量显着下降。 土壤盐渍化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限制的一大因素,也是制约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各类盐碱地资源超过5亿亩。 盐碱地是极其重要的储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盐碱地的改良对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盐碱地主要分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黄河上中游灌区五种类型。 其中,西北内陆盐碱区和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是我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且盐碱地面积大且连续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是我国盐碱地治理成功的典型区域,经过连续治理,盐碱地面积已大大减少,目前仅零星分布。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耕地盐渍化防控,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地区综合治理模式,开展盐碱地普查,积极推进盐碱地改造。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耕地10亿亩,有效提升农田灌排水能力,加强耕地土壤盐渍化防治。 2024年至2024年,农业农村部指导8个省份开展盐碱耕地经营试点,三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 经过三年试点,各地已建成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示范区耕地质量提升011 比 051个级别。 在强化“适宜种植地点”方面,农业农村部开展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和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耐盐碱品种核定工作,持续推进耐盐碱作物选育创新研究, 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目前,6个小麦、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检验。

盐碱地改良的技术路径因地制宜。

如何改善我国不同类型的盐碱区?

鞠正山(自然资源部土地改良中心研究员):盐碱地改良在农业应用中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为作物实现高产高效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盐碱地改良主要有两种技术途径,一是以选择耐盐碱作物为核心的生物育种技术,选择耐盐碱作物品种不需要直接种植改良土壤;二是以土壤改性为核心的工程技术,通过增加灌排设施或施用土壤改良剂等物理化学手段,对土壤进行排放和控制,在不影响作物生产的程度上降低土壤盐碱度,从而达到改良和治理的目的。

目前,我国已在多地开展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盐碱地的改良仍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开展了较多的农业生产实践。 总体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挖沟排盐的传统工程技术模式仍在使用,但一些新技术的突破为不同区域型盐碱地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促进了中、重度盐碱地大面积开发利用。 根据不同类型盐碱地和水土条件,我国盐碱地基本可分为四大分布区,东部沿海盐碱地暗管盐排水工程技术、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等技术模型, 形成了中部黄河河套平原盐碱地综合改良种植技术、西部干旱绿洲地区膜下滴灌改良技术。

东部沿海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地下水位较高的滨海泥滩地区,主要以氯化钠盐为主,是受地下高盐度水影响形成的盐碱地型,除局部粘性沉积物外,土壤渗透性等理化性质较好, 有利于土壤淡化。在处理技术方面,除传统的明沟排盐和梯田模式外,该地区已大规模推广应用盐碱地下管盐排水工程技术模式。 技术措施主要针对沿海地区地下水位高、含盐量高的问题,将传统的挖沟排水方式改为埋深埋的带孔隐管,形成地下排水排盐管网,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流入地下管网, 并排入土体,从而达到控制地下水位、排盐、控盐的目的。与传统明沟排盐相比,隐管排盐技术在节水节地、排盐效果、盐碱地改良效率和土壤二次盐渍化等方面优势显著,基本可实现节地10%、节水17%以上、粮食增产20%-44%,平均土壤排盐率在50%左右。

东北碱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西北部的白城、松原,以及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庆,是世界三大碱碱地之一。 东北地区碱碱地以碳酸盐岩为主,碱性强,土壤渗透性弱,理化性质差,是治理难度最大的类型。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碱碱地已大规模应用于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模式,采用水稻种植化学改良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添加石膏或有机酸等酸性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渗透性, 种植水稻等先导作物,全面改良利用盐碱地。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碱性土壤改良技术已成为苏打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盐碱地的规模化开发利用。 东北盐碱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耕地储备资源开发区,是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的重要贡献区,使曾经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稻之乡”。

内蒙古河套平原盐碱地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黄河泛滥和长期农业灌溉排水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河套平原盐碱地成因复杂,盐碱类型多,限制因素多,在灌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不同盐碱类型和盐渍化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例如,对于轻、中度盐碱地,采用“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即施用磷石膏、改良剂、拌砂减容、增加有机肥、种植耐盐碱作物等,可使育苗保鲜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西北干旱绿洲区盐碱地是典型的原生盐碱地类型,土地开发后灌排措施导致土壤二次盐渍化不匹配,重灌轻排水,常年高盐水灌溉十分普遍。 硫酸盐和氯酸盐是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主要针对西部地区干旱缺水、蒸发量大、地表土壤盐分堆积严重、水分蒸发大等问题,通过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在地膜下铺设滴灌带,对作物根系进行精准滴灌, 并将根系周围的盐分洗掉,从而保证作物生长不受盐分的危害,具有节水和控盐的双重作用。目前,新疆约60%的耕地采用薄膜滴灌技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占全区灌溉总面积的59%。 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节水效果显著,而且是干旱地区盐碱地治理的主流技术之一。 下一步,对于西北干旱绿洲地区的盐碱地,地上滴灌技术与地下管盐排水技术相结合,将是一种更理想的盐碱地管理模式。

打造“适盐适盐”的农业发展模式。

如何将“种在对地”与“种在地”结合起来,将盐碱地转化为优质肥沃的土地?

孙宏勇(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我国耐盐碱作物选育取得了积极进展。 耐盐性是一种复杂的数量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参与多种分子和生物过程。 农业育种经历了驯化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和设计育种等阶段。 20世纪5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作物育种开始进入分子育种时代,其代表技术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目前主要应用是分子设计育种或精准育种,即通过精准的基因改变或大规模聚合选育,从而选育出优良品种。

传统育种方法通过选育和杂交提高作物的耐盐碱性,而分子辅助育种则利用现代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选择耐盐碱基因型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加速耐盐碱品种的培育。 下一步,应开发更多耐盐碱的标记位点,以提高筛选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生理遗传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进一步研究耐盐碱的遗传基础,从而更准确地筛选和选育耐盐碱品种。

在种子的精准设计和创造方面,我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以耐盐碱高粱为材料,发现了主要的控碱基因及其机制。 在宁夏平洛市盐碱地进行田间试验证明,相关育种技术可显著提高盐碱地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的产量,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基因改造可使高粱籽粒产量提高201%,青贮饲料用全株生物量增加近305%,小米产量增长195%。在吉林大安盐碱地,不同作物年产量增加224% 至 278%。研究人员还发现,修饰该基因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在盐碱地的成活率。

在安全、绿色、可持续等方面,我国盐碱地改造利用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科学利用分类分级。 根据植物耐盐碱特性、土壤类型、气候资源特征、水资源、盐碱区植物资源类型及分布等特点,开展了轻、中、重度盐碱地区耐盐碱植物种植。 在温和盐碱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粮食作物为基础,发展种植业;在中度盐碱地区,发展以耐盐碱特性牧草为主的生态牧草;在高盐碱地区,以开发特色高价值盐生植物或生态绿化为主种植,或以占地农业和特色养殖为主要设施为主产业。

二是安全利用微咸水、微咸水等多种水源。 盐碱区多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缺水是制约盐碱区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我国年可用盐碱水资源为2000亿立方米,苦咸水开采资源130/年0亿立方米。 我国北方可开采的苦咸水资源总量约为1300亿立方米,其中23 000,000,000,000,000,000,000,06亿立方米。 多水源农田灌溉技术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重要突破,河北省冬小麦拔节期微咸水灌溉小麦平均增产125%,咸水资源利用率由不足8%提高到20%,实现了多水源高效利用、节水增产的目标。

三是利用农牧业技术。 充分考虑耐盐碱饲料作物种植、特色畜禽养殖、养殖废弃物施肥等,发展种植养殖与循环农业相结合的盐碱地利用技术体系。 山西省山阴县在盐碱地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喂养牛,将牛粪加工成有机肥改良盐碱地,盐碱地重新种植杂粮作物。 东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了“盐碱地耐盐牧草种植、肉牛和畜禽健康养殖、生物有机肥生产、盐碱地改良肥力提升、高产高效种植”和“草-牧-园”滨海盐碱地经营模式。 盛威集团在潍坊建立了“盐碱地+农牧业”的盐碱地农牧产业园模式。

我国盐碱地改良的实践经验表明,盐碱地改良得益于完善的农田灌排水系统,以淡水压力盐为核心的灌排措施是治理盐碱地最有效的途径。 要把盐碱地转化为优质肥沃的土地,就必须将“种在对地”与“种在地”结合起来,按照“节水优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的原则,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产业体系。 和绿色发展“,从而打造盐碱地”适盐适用“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贫瘠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鱼米绿洲”。

我国盐碱地渔业养殖进展如何?

赖启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有14个87亿英亩盐碱地和69亿亩盐碱水体,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同时,由于灌溉排水不当,土壤的二次盐碱化导致耕地退耕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盐碱陆渔业的开发利用。 东海水产研究所发现了盐碱水质的多样性,确定了制约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关键因素,并在陕西省大理市内陆盐碱水域成功养殖中华虾,开创了内陆盐碱水养殖的先河。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所等单位已成功利用黄河水在低洼盐碱地开展养殖。 荒芜的盐碱地成了农民收入的聚宝盆。

虽然盐碱水和海水都有盐度,但最大的区别是海水具有主要离子的守恒比,即全世界只有海水的高低盐度,主离子成分的比例不变,水质只有一种但盐碱水受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离子组成复杂多样,目前发现的水质有10余种,给盐碱水养殖发展带来困难。 《盐碱地养殖水质》的发布,为盐碱水成为养殖用水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盐碱地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内陆盐碱水资源量大,利用率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024年,东海水产研究所率先攻关盐碱养殖技术攻关问题,开辟了继淡水、海水之后的水产养殖新空间,还探索打造了“以渔减盐降碱”的盐碱水渔业综合利用模式,让废弃的盐碱水土成为既能种粮又能种的“鱼稻绿洲”。蔬菜,还养鱼虾。截至2024年12月,东北、西北、华北、华东11个省、市、自治区,示范区78个21万亩,累计总产值12393亿元,总收入3367亿元;促销区域为16585万亩,累计总产值28670亿元,总收入6944亿元。 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35%以上,形成了盐碱陆养殖新产业,开创了盐碱绿洲渔业新业态。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5号农场受海潮和地下水影响,耕地总盐度为01% 至 0在6%之间,土壤含盐量高,海水淡化困难,盐碱水田产量和收益低,每年需要对水田进行浸泡,才能产生大量的盐碱水。 曹妃甸区5号养殖场利用废弃水回用工程,将浸泡在稻田中产生的盐碱水引入池塘,开展南美白对虾和耐盐碱淡水鱼的养殖,通过“池-稻田”盐碱陆渔业综合利用,耕地总含盐量降低20%以上, 水稻亩平均产量750公斤,南美白对虾亩养殖亩均产量250公斤以上,耐盐碱淡水鱼亩产1000公斤以上,池塘亩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盐碱地亩总体平均效益1700元以上。“池塘-稻田”渔业的综合利用为农业排水找到了新的空间,既能保证水稻产量的增加和稳定,又能增加亩均收入,促进渔民增收。

甘肃省景泰县土壤盐渍化严重,呈每年5000亩的趋势蔓延。 通过对低洼盐碱地“挖塘降水、提土耕种、渔农并重、盐碱度控制”,开展“池-稻田”盐碱陆渔业综合利用,开挖池塘后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的土壤盐分随水收集到池塘中, 改造新田耕地耕地土壤盐分度显著降低。稻田种植的芹菜、卷心菜、西红柿、大麦、油葵等作物生长良好,近2万亩土地被复垦或再用于农业种植。 根据“盐随水而来,盐随水而来”的原则,池塘-水田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为防止土壤二次盐渍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富民村重盐碱地,通过修缮进水渠、挖碱排水沟等减盐碱地改良工程,将重盐碱地多次用苦咸水或河水浸洗,收集盐洗碱水, 并开展集约化池塘养殖。土壤盐度从2101 下到 355、改良田亩水稻产量502公斤,盐碱条件较重的田地亩产水稻160公斤,改变了盐碱地严重无草的局面。 盐碱地渔业的综合利用为盐碱地的经营提供了新的途径。

实践证明,以盐碱陆养殖为基础,以生态改善为目标的盐碱陆渔业综合利用,不仅不与农业争夺水源,为养殖开辟了新的空间,而且降低了土壤盐碱化,恢复了废弃的盐碱水土,构建了适合渔业和农业的多样化粮食供应体系。 对保障农业粮食生产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储备耕地资源储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章

    改善盐碱土的最快方法

    盐碱地是一种由于土壤中盐分过高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在盐碱地上种植农作物通常会导致生长不良和产量低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盐碱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快速改善盐渍土的方法 .改善排水 在盐碱地上挖排水沟,多余的积水通过排水沟排出,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同时,排水沟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

    以5盐碱地生产高产大豆

    记者赵峰 王亚楠报道。这些天,我忙于对 祁黄 和 祁黄 杂交后的高世代线进行更严格的耐盐性鉴定。月日,祁黄 种植者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然告诉记者。鉴别是筛选出更强的耐盐碱大豆材料,是育种的基本任务之一。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获悉,今年山东突破性大豆新品种培育项目首次成功亮相。该项目由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