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负值,资本净流出118亿美元,为2024年开始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值。 该数据引发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甚至引发了外资撤出中国的猜测。
然而,另一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回报率为91%左右,欧美约3%,巴西、南非、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约4%-8%。
中国的外资回报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那么为什么外商直接投资在下降呢?中国目前在吸引外资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扭转外商直接投资下滑的趋势?
对于上述问题,辽宁大学校长于淼杰在知识专栏分享,他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全球保护主义的影响、地缘政治下全球链条的“短链”趋势、疫情期间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度下降,都影响了进一步外资的力度。
但他也强调,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是短期的下降,只是暂时的现象。 在调整政策、改善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国内市场的条件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将继续上升。
以下为文字实录:
1、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FDI净值为-118亿美元,为2024年开始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值。 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俞妙杰: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下降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 因此,一些来自欧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将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其次,一些国家提倡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其中一些国家被明确阻止,一些国家至少不鼓励在中国投资。 这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一些负面信息,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第三,随着地缘政治危机的加剧,全球链条和产业链正在调整和重构,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安全。
四是疫情影响。 近三年来,为了疫情防控,为了人民身体健康,中国纷纷开放边境,特别是对外国来华访问的控制相对严格,这让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情况了解较少。 虽然疫情后市场已经开放,但重新认识中国市场还需要一些时间。 近三年来,一些企业布局了新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投资惯性,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度下降也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投资。
2、在疫情和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重构,从注重效率转向注重安全。 这给中国吸收外资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中方又该如何应对?
俞妙杰:如上所述,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比较优势相应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挑战。 但是,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具有竞争优势,因为资本密集型投资重视资本和资产,强调产业链的合作,而我国具有全产业链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些国家实施保护主义,全球链条呈现出“短链”的趋势,出现了“本土化”取代国际化的趋势,这给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应对措施方面,首先要做好宣传,欢迎外商投资。 例如,从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实施免签入境政策,可以使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韧性,恢复和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通过进口博览会等媒体和平台,鼓励企业和外资投资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 同时,降低隐性成本,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要,合适的营商环境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物流成本却在下降。 总体而言,我们的显性成本不一定在上升。 在降低显性成本的同时,也要降低隐性成本,使综合成本和整体交易成本降低,在国际上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因此,要改善各地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方便、便利、可及的国内统一市场,才能更好地吸引外资。
3、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面临的外部竞争格局,中国需要面对发达国家在中高端的竞争,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的竞争,中国如何才能突围?
俞妙杰:那不是坏事。 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才会面临这样的竞争。
对此,要做好“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第一公里”就是搞好创新,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在原有项目和基础项目上创造优势。 “最后一公里”是指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化成果,真正做到“政产学研用”结合。
通过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全产业链比较优势、产业集聚特点,中国既能应对发达国家在中高端方面的竞争,又能面对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的竞争,进而通过融入全球一体化,更好地融入区域经贸,不断重塑我们的竞争力合作。
4、制造业外商投资占比持续下降,服务业投资占比上升,您如何看待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性变化的影响?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制造业投资规模的下降应引起高度警惕
俞妙杰:外资在制造业占比在下降,而服务业占比在上升,这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致的。
首先,制造业投资的投资时期相对较长,符合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点。 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的劳动力较多,相对更短、更顺畅、更快捷。 如果外资企业需要相对较快的投资回报,就会投资短期项目,而不是长期项目。
至于制造业投资规模的下降,我不认为这是一件特别令人担忧的事情,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必然的规律。 制造业投资规模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下降了,因为制造业的投资应该更多地来自国内投资,包括一流投资、民间投资等。 制造业是资本重、资产重的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基本上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而且,国内资本对中国市场比较熟悉,这应该辅之以国内资本。
5、如何扭转外商直接投资下滑趋势,未来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构建统一的国内市场。 二是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这两点是核心关键。 三是要更多地融入全球经贸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对制度开放,特别是抓好规则、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制定,更好地吸引外资。
在我看来,中国的FDI是短期的下降,只是暂时的现象。 政策调整后,营商环境将得到改善。 随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继续上升,并保持较好的态势。
6.外商投资区域结构不平衡。 根据商务部对外投资统计,2024年至2024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均在东部地区投资,东部地区的投资越来越集中,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4% 至 859%。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国内外资本都有转移的趋势。 为什么不搬到中西部呢?如何改变区域结构的不平衡?您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有这样的建议吗?
俞妙杰:因为沿海城市开放比较早,外资对东部沿海经贸区比较熟悉,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交通也比较便利,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较多是正常的,这是地理位置的原因。
但是,确实可以鼓励中西部地区吸引更多的外资,最重要的是做好营商环境的改善。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如西部的郑州,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 再比如东北地区,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便宜的基础上,如果营商环境好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一起下降,企业会更愿意投资。
重要的一点是,中西部地区的目标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并不是说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吸引外资。 我个人认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一些原有产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必然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再次,资本密集型产业不会向海外转移,因为中国具有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集聚的特点。 因此,中西部地区欢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营商环境的改善也将迎来更多的外资到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