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我看不上你的容貌; 冰川,我朝你的方向看; 草原,我飞过了,你骑着奔腾的马; 沼泽,我去过,你这个无底的深渊。 ”
这是上个世纪流传的长征歌词。
白雪皑皑的山脉、冰川、草原、沼泽......八十年前,这句话意味着一场悲惨的游行。 同时,这是一场光荣的胜利。
如今,80年过去了,仿佛弹指一挥,当年让红军士兵感到最害怕的“食人”草原,依旧保持着原貌?
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由若尔盖草原、阿坝县、红原县、羌塘县四个县组成,是我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约3.56万平方公里。
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地,地表由草地、草原和沼泽组成,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与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及周边群山相比,若尔盖草犹如镶嵌在川西北的翡翠。
然而,翡翠虽然晶莹剔透,但也充满了坑坑洼洼,就像是坠入死亡等待行走的人。
80多年前,驻扎在江西瑞金的红军战士遭到国民党的大规模袭击,反“围剿”战役失败后,他们无奈,只好收拾行囊,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在越过阿坝州的雪山后,红军面临着一个新的障碍——向北推进,穿过广阔的草原。
这个困难也是长征中最艰难的一天,上演了许多离别的故事。
根据红军战士王邦忠的口述,它始于2024年8月初。
* 苏区红军来到了若尔盖草原的广大地区。 **军委决定,红一军(又称**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张国涛率领)混为一,左右路线军继续北上。
当时,王邦忠还只是一个重机枪班的一名机枪手,跟着**红军进入了若尔盖草原。
虽然部队深知草原的危险,但在出发前做了各种准备,包括请当地导游、准备食物等。 但进入草地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之地。
从远处看,草原绿意盎然,一望无际; 当我走近时,就像踩在沙发上一样,起伏摇晃,草底覆盖着柔软的泥土。
一些年轻的战士不知深度,没有跟随眼前士兵的脚印,不幸掉进了沼泽。
王邦忠的重机枪班一共12人,还有两匹扛重机枪的战马。 那人背着谷物子弹,马背着枪。
前4天还挺顺利的,我一天能走20多公里。 但是你越深入草地,危险就越近。 第五天中午,王邦忠正在走路,突然听到砰的一声。
回头一看,只见地上的泥水正溅向天空,两匹马同时沉入泥泞中。 马越挣扎,它就越沉。
无奈之下,王邦忠只好和众人一起卸下机枪,眼睁睁地看着战马沉入深不见底的沼泽。 然后大家以2人为一组,轮流拿着机枪。
慢慢地,食物用完了,战士们因饥饿和寒冷而颤抖。
第六天,我只能走10公里,靠草根养活自己。 到了第七天,连根和野菜都找不到。 王邦忠的班长只好从枪上扯下皮带,煮了一锅汤。
好在当时的腰带是用真牛皮做的,每个人都能分成一小块,发现根本折不断,然后腰带被切碎,一小块拼命地吞进肚子里。
第八,大家都力气用完了,只好四人一组扛着机枪。 王邦忠还记得一位来自江西玉都的谢姓战友,他在走路时因体力疲惫而掉进了一个松软的泥坑里。
旁边一个刘姓士兵急忙去拉,他也掉了进去。 不到一分钟,王邦忠的两名战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像长征中的王邦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统计,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草原上共牺牲了16000人。 而短短七天时间,就可以看出,红军穿越草地时的艰辛,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之所以说若尔盖草原是生命禁地,主要有三个因素。
而且,这三个因素,按照当时红军的条件,根本是无法克服的,只有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才能克服。
首先,若尔盖草原的恶劣天气。 根据第四方面军副总司令的回忆,***:“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草长得和人一样高,十多米的距离都看不到眼前的战友。 气候也是一阵暖,一阵冷,多变,忽然阳光明媚,忽然雨雪合身,体质差的人难熬。 在长征上,浪荡公子很多。
** 事实上,在一场大雪纷飞的行军中,仅红军第 6 师就在几个小时内损失了 174 人。 有的部队没有帐篷,只好用床单撑腰挡雨,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靠着身体撑过寒夜。
二是草地上到处都是沼泽,几乎每过一条河,就会有一个虚弱的战士倒下。
更可怕的是,柔软的草地往往隐藏着无法察觉的沼泽,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人和马一起掉进去。
一位老红军回忆说:“草地上有很多长满草的泥潭,如果有人掉进去,救援人员用力过猛就会被抬进泥潭里。 ”
第三,红军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最大的问题是粮食短缺。 右路军为草地的通行进行了一个月的食物收集,但仍然不足以穿越500公里的草地。
比如红二线军从甘孜出发,只养了七八天粮食。 原计划10天到达阿坝,但由于干部兵饿着肚子行军,体力极弱,走了20多天才到达目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若尔盖草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国家,“生命禁区”的思想也开始了荒漠化时期。
上世纪70年代,若尔盖地区有哈丘湖、朔涣湖、星厝湖、鬼湖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最大6000多亩,最小约1亩。
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愈演愈烈,进而影响了若尔盖草原。
到世纪之交,除了少数几个由200多个湖泊组成的大型湖泊外,其他湖泊都干涸了。
2024年,著名的龙岗措湖干涸后,留下了一片盐碱地。 瓦亚内尔索湖也缩小了五分之二,即使是最大的湖泊哈丘湖也比20年前缩小了20%。
此外,2024年草地总面积为1212万亩。
到2024年,若尔盖林业局副局长林军带领人们对草原面积进行调查测绘,发现荒漠化面积已达24万亩。
随后,在2024年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这一数字猛增至158万亩,占草原面积的13%。
除了这些荒漠化的牧场外,还有30公里的道路受到威胁,危及30多个村庄,多达18个村庄直接受到沙尘暴的影响。
对此,若尔盖林业局巡视员白松表示“当湖水干涸时,大量的湖床暴露出来,创造了许多新的沙源,危及周围的草原,这反过来又加速了荒漠化的速度。 ”那么,为什么若尔盖的沼泽在过去二十年里消失了,草原却变得如此荒漠化呢? 关键是“人为灾害”的影响。
几十年的过度放牧严重破坏了牧场。 原来,若尔盖地区的理论牲畜承载能力仅为18650,000只羊,但在2024年,放牧的牧民总数飙升至340多万只。
牛羊众多,草原上的草都吃不饱,来自西北的沙尘暴就像进入了无人区,可以对若尔盖草原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上世纪60年代,在“农业大寨,向沼泽湿地索草”的口号下,开排人工沟渠380公里,涉及沼泽地210万亩,使湿地减少了60%。 结果,草原上的水不够,草也少了。
虽然“食人”沼泽不见了,但沙子这个“天敌”是不可战胜的,最终受苦的还是人类自己。
然而,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政策开始改变过去,盲目追求GDP政策,开始生态保护,倡导“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经***批准,在若尔盖草原建立了国家湿地保护区。 2024年11月,若尔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运行设计完成。
基地建立和收集了大量荒漠化防治科研资料,积累了一些荒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和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963英亩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管理,并成功地变成了绿洲。 2024年5月,以若尔盖草原为核心的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批。
这主要是想把若尔盖变成旅游景区,从而给若尔盖县带来一定的税收收入。 有了税收,荒漠化的土地可以得到更好的管理。
经过十余年的修复,若尔盖县加强了灌草结合、灌溉适宜灌溉、草宜用草时草原等方式加强湿地保护。
若尔盖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在草原上久违的狼也回归了,黑颈鹤、灰鹤等各种候鸟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更令人欣慰的是,曾经在我国宣告灭绝的珍稀动物——彩鹮,也被重新发现。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若尔盖草原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 相信如果继续按照正确的路径推进荒漠化治理,若尔盖几十年前的模样一定会再现于世。
引用
中国最美丽的湿地——若尔盖草原,正在加速消失“生态预警。
《草原生活的日子》刘娟难忘岁月。
青藏高原明珠——若尔盖草原“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