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科学出版社与生活、阅读、新知识联合书店联合举办华侨大学吴晓安教授新作《学者笔记:地球思想与行走史》和《学术期刊:田野、星空、飞燕》两部新作出版。 活动根据不同主题分为座谈会和深度对话两部分。
座谈会主题为“出埃及与归来”,上午在科学出版社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国家图书馆国际关系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了研讨会。座谈会由中国历史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彦秋主持,华侨大学校长吴建平、生活阅读新知识部总经理宋志军致辞。 吴建平校长引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向彪教授的话说:“《学者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食粮,包括他对学术生活的独特个人感受和对学术建设的战略眼光。 作为学术的生活和作为学术的生活在这里有机地汇聚,水融化了“,对这本书和作者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也写了很多与读者的共鸣。 结合两本新书,宋志军总经理从40年来海外华文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学者的培养、内心世界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彭斌总编辑在致辞中说,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什么是中国梦?”*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国梦。 因为这个梦想,是凝聚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的夙愿。 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彭斌说,对于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通过“出国留学、报效祖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他们认知中的一种自觉,作为群体特征,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两本书具体针对《学者笔记》和《学术期刊》作者的案例,记录了作者留学回国的全过程,生动阐释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 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个人阅读感悟,认为《学者笔记》和《学术期刊》作为60后学者从青年到成熟40年的学习和思考的记录,不仅呈现了作者从学习到生动的历史场景的人生轨迹,也充分记录了作者始终坚守初心、坚守学者职责的历程。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座谈会现场。
下午,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一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钟伟民、浙江大学秋实特聘教授梁永佳、浙江大学秋实特聘教授、 华侨大学华侨与区域研究所教授吴晓安。在阅读《学术期刊》和《学者实录》的过程中,专家们结合自身学术经验和研究经验,发表了诙谐的发言,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参观者近4000人次。
专家对话现场。
光明**全**记者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