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设“青年访谈”栏目,邀请新闻学院负责人、教授、业内青年导师带领大学生就各类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希望为教育评论带来新鲜感和青春活力。 编辑联系了我,问我是否愿意参与其中。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教学几十年的老师,我自然非常高兴。 三年来,在指导学生写评论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栏目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说,“青年话会”是助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媒体花园。
2024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新时代我国高等博雅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并发表《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 如何加快创新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博雅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需要高校积极推动、社会参与的教育行动。 “青年理论”的开放恰逢其时。
年轻人说:“它在大学和大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青年谈话》的作者是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他们身后,还有新闻学院的院长、大学教师和编辑作为讲师。 通常,编辑会围绕一个社交热点来规划一个话题,大学老师和学生会为此组建一个基于任务的讨论和写作团队。 通过与编辑们的密切互动和沟通,我们可以互相启发,使评论写作更加完美。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互动无疑对新闻学术界共同体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具有引领价值的重要示范,对于打破高校差距,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生态圈具有引领价值。
“青春说”是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教育评论》栏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谈话”话题广泛,涉及当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种热点反映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集思广益,寻找创新举措,凝聚共识,推动改革。 年轻人评论的写作可以成为这方面的驱动力。 问题的出现总是与实际国情密切相关。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通常建议学生明确定义问题,寻求因果解释,进行伦理评价,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作为基本的写作思路。 在评论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加深对国情的理解和理解、分析和把握,为解决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其实,这也是在思想政治课上教育学生的过程。
“这里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体园。”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个人如何成为创新人才有很多因素。 例如,合理的知识结构、广泛的兴趣爱好、独立的人格意识、顽强的意志都是重要的内在素质。 在这些品质中,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应该是最本质和最核心的。 评论社会热点,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达到写评论的目的,没有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根本行不通。 毋庸置疑,学生参与批判性写作,也是一个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青年是整个社会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三年来,数百名青年大学生在“青年话”这个重要的媒体园里,展现了他们青春朝气、新观点、敏锐思维、专业水平,展现了与国家、社会同甘共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感。 我们衷心期待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在《青年谈话》栏目中展示自己的风采,衷心祝愿《青年谈话》越办越好!
作者:董天策,重庆大学数字与传播学院院长、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