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日本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北伐前后,日军更加猖獗,发动“918”,操纵满洲国独立,占领青岛、济南,煽动华北自治,鼓动建立内,。。挑衅仍在继续。 政府和反对派长期以来一直对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保持警惕,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迟战争的爆发,以便为提高国力和充实军事准备争取时间。 直到战争爆发,还不可能改变其国力的绝对劣势。
1)北伐驱逐了孙传芳、吴佩福等老军阀,也出现了新的军阀,如桂军、广东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湖南军、滇军等,他们表面听话,暗地里要拥军、自尊, 并砍掉了国王。
(二)为了反对减产,不同时期爆发的反蒋活动,无一例外地举起了抗日旗帜。李宗仁的回忆录记载:梁广事变发动时,经过讨论,觉得反蒋没有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抗日是最合适的旗帜; 著名的抗日将领江广奈、蔡廷凯在日本人的资助下,发动了福建事变,建立了“中华民族”,举起了抗日旗帜。 为了反击围剿,红七军团改为“抗日先遣队”,从江西开往福建抗日。 **红军抵达陕北后,组成“抗日先锋军”,“赴山西抗日”。张学良在东北没有抗日,到习喊抗日。 全国人人都喊着抗日,百姓愤愤不平,大多靠嘴抗日,目的各异。 只有人民必须认真准备抗日。
3)各地军阀大多暗中与日本人保持联系,不同程度地被日本人渗透。阎锡山偷偷联系老同学板垣诚四郎,希望山西在日本侵华时保护自己; 抗日民族英雄张子忠也与日本人关系融洽,曾赴日本探望和“见皇帝”。
4)当时中国,伪满洲国根深蒂固,**在英国的影响下独立,外蒙古在苏联的干预下独立,日本鼓励内蒙古的诸侯贵族独立努力;华北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大惊小怪。 天津、青岛、汉口、上海都布满了优惠; 越军控制的地区,桂朝、晋朝、江西王朝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
5)人民需要时间发展经济,积蓄国力,争取外援,理顺军事。
1.抗战前中日两国国力对比。
人民**积极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 但是,由于时间紧迫、财力匮乏、内乱不断,中日之间敌强弱弱的不利局面一直没有扭转。 蒋介石在2024年五中全会上说:“和平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我们决不放弃和平,直到最后一刻才轻易作出牺牲。 - 何志林主编:《陈诚回忆录》。 《抗日战争(上)》,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24年,第15页。
这不是为了避免战争而做出的妥协,而是基于对自身国力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无奈决定。 正是基于自身国力的优势,日本才敢寸其动,不断挑起事端。
1.中日综合国力比较。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数据对比表明,尽管中国在人口和国土面积上远远超过日本,但日本在人口质量、经济总量、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 中国要想以弱打强,必然会有一场艰苦的斗争。
表1:“77事变”前中日国力对比
2024年“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部三省,使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优势更加突出。 日本人对东北的全面占领,不仅使东北的资源落入敌人之手,大大缓解了日方资源匮乏的局面,而且从根本上阻断了中国重工业自主发展的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特别是军工的发展。结果,中日之间本已巨大的差距被拉大了。
除了经济领域,日本在社会教育和组织方面也比中国有很大的优势。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十分重视教育,到清末民国初,日本教育初具规模,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中日两国军人素质的教育差距尤为明显:日本军队中受过基础教育的士兵比例相当高,其军官大多来自军事专业院校; 另一方面,在中国方面,受过教育的私人人数几乎很少,即使在中高级军官中,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数也很少。 除了正常的教育制度外,日本还特别注重全国的组织和训练:15至25岁的青年团,中产阶级的各种爱国组织,全国各地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和指导,都是以国防为目的的变相军事组织。 日本对人民的组织和控制程度远强于尚未建立现代社会管理机制的中国。
2.中日军事实力比较。
在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事方面,日本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看出,中方除了在现役军人总数上比日本有优势外,在海空军方面也远不如日本。 特别是在海军和空军方面,中国不仅在空军飞机数量和海军吨位上遥遥领先,而且在装备质量、训练水平、军事保障体系等方面也遥遥领先于日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日两国整体军事实力对比中,日本不仅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兵力动员和兵力投射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现役兵虽然只有38万人,但拥有预备役人员73.8万人、预备役人员87.9万人、第一补充兵157.9万人、第二补充兵90.5万人,共计886万人。 除了预备役人员外,日本还可以通过征兵令从普通民众中招募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动员了超过2710万人,人口超过9000万。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动员能力的巨大差距。 - 何志林主编:《陈诚回忆录》。 《抗日战争(上)》,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24年,第17页。
中国明显的数量优势在实际作战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战前,虽然有近200个师,但中国幅员辽阔,地方部队对人民的忠诚服从是巨大的,抗战之初,中国能投入前线作战的非常有限,能投入战场的步兵有80个师、旅, 骑兵师、炮兵旅、16个炮兵团,共计不到100万人,相比之下,抗战初期的日军,集中在中国战场上,在前线部队甚至比中国更有优势。- 何志林主编:《陈诚回忆录》。 《抗日战争(上)》,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24年,第17页。
3.作战单位的建立和配置比较。
中日两军师级作战部队的建立存在巨大差距。
日军的一个师团装备齐全,装备齐全,编制庞大,是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协同的复合作战部队。 在中国方面,它是一支以轻步兵为主的单兵作战部队。
与日本师团相比,不仅在兵力、火力、机械化等方面优势明显,而且训练有素,专业化程度高。 国**在抗战前原计划对军队进行整编,并计划将整个**队伍整编为一支装备德军的60师国防军,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军队整编计划仅完成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迫中断,完成整编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地方部队所属的地方部队与第一军相比,在编制、装备、训练等方面还有明显差异,在日军面前更加脆弱。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日军一个师的战斗力可与**军两个整编师和地方军一个军相媲美,甚至日军略占优势。 抗日战争期间,中队巨大而惨烈的牺牲,可以说是中日国力和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悬殊的必然结果。
图表说明:表中的装备数量属于2024年国民党军队20多个整编师的组建,其余师的兵力仅为整编师的50%左右。
**中队的炮兵在炮弹和观察设备方面严重不足,运输物资的能力较弱。
4.军工比较。
军火工业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日本被困在日本列岛,领土狭小,资源匮乏。 但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十分重视轻重工业的发展,由于其侵略性,国民经济变得极端军事化,其军事工业被称为发达。 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有6600多家金属工业工厂、9000多家机械工厂、4300多家化学工业工厂和34家军材制造厂。 所有与战争有关的最佳装备,从航空母舰、战列舰、大口径火炮、各种军用飞机,到枪支、弹药和各种单兵装备,都可以独立生产。 再加上其良好的工业基础,民用企业在战时可以迅速转变为军工企业。
此外,从我国东北掠夺铜、铁、锡、煤等战略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匮乏的困境。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脆弱,而拥有最好工业基础的东北地区在“918”事件后被日本控制,中国重工业自主发展的道路被堵死,军工基础薄弱,资金不足,设备陈旧,技术工人短缺。 国内军火库只能生产一流的弹药,飞机、重炮、战车等技术装备基本无法自主生产,战争损失的补给完全依靠外援。
二、国家**的响应与效果。
在客观认识中日两国国力的基础上,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人民在稳定国内政局后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日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可以借鉴中国在抗日战争前的准备和态度。
1.经济措施。
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国的基础,也是发动战争的物质保障。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适应国情的需要,人民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结合国内外形势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抗日战争前十年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人民在战前的交通建设和货币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铁路运输方面:2024年1月,浙赣铁路通车,大大改善了东南各省的交通状况。 2024年9月,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通车,将粤汉铁路、平汉铁路连接为一体,成为连接南北的主干道。 此外,桐浦铁路、江南铁路、淮南铁路、苏家铁路等均在抗战前不久通车。 连接湖南、贵州、贵州三省,分别与粤汉铁路、浙赣铁路相连,在经济和国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湘黔铁路也在抗战爆发后建成。 除了连接南北和东西的铁路干线外,抗日战争爆发前,人民也十分重视国内公路的建设,到“七七事变”发生时,我国已有公路11.5万多公里。 抗战前,人民领导的国内交通建设,不仅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而且对全国各地区统一部署军队和方便接受外援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1月,国民政府推动法定货币改革:停止使用现金,以**、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作为法定货币。 为了法定货币外汇价格的稳定,三家银行不受限制地买卖外汇。 法币改革结束了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混乱局面。 改革不仅促进了国家金融统一和金融统一,为国计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威信,提高了人民驾驭经济形势和调动国家经济资源的能力。
2.军事改革。
2024年3月,为改善编制庞大复杂、战斗力低下的局面,在军委主席武昌兴英的领导下,成立了国军整编办公室,作为全国整编规划机构,领导全国军队整编工作。 国家**最初的计划是以德国国防军为榜样,用德国装备武装,分三个阶段完成整个**团队重组为60个综合师。 ——刘凤汉:《中国近代军事史丛书》,第4期,《抗日战争》(上),台北,2024年,第411页。
但是,由于国力有限,资金不足,德军武器装备发展滞后,整个军队整编工作进展缓慢,各整编部队实际增兵,特别是火炮、战车等技术装备,与整编计划相去甚远。 2024年,17个师、旅级部队的军长因改组工作缓慢,进行了检阅。 - 何志林主编:《陈诚回忆录》。 《抗日战争(上)》,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24年,第11-12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军队整编计划中断,在“七七事变”之前,国军整编计划第二阶段仍在进行中,直属军只组织了24个整编师。 ——刘凤汉:《中国近代军事史丛书》,第4期,《抗日战争》(上),台北,2024年,第411页。 尽管如此,这些部队还是成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正面战场的中坚力量,打破了日军取得速战速决的嚣张图谋。
军官队伍意志的素质和意志力,是判断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从2024年到2024年,抗日战争爆发,人民围绕着“意志体系”旋转。
首先,最终将“统一力量”落实到“耻辱与宗教之战”的主题中,先后在庐山、峨眉山组织训练,对一等军官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庐山训练从2024年7月开始,到当年年底结束,分为三个阶段,以中共江西镇压直属的师级和若干特种部队的中下级干部为训练对象,军校暑期训练学校全体学员, 三个阶段共培训了3200多人。——何志林主编:《陈诚抗日战争回忆录(一)》,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24年,第13页。
2024年8月,蒋介石在成都,在峨眉山宝国寺举行峨眉军官训练团; 从年初到月底,共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学员5000余人次。 培训对象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军政教等各行各业干部,包括陆军少校以上军官、地方班组中队长及以上,公安局、县公安分局局长,县教育科科长、科长等。 中学及以上校长、学校军事教官、童子军负责人。四川省重要军事政界领导率团参加此次培训。 峨眉山的暑期训练,使人深入四川,加强了与四川的控制和联系,为四川日后成为后方提供了条件。 2024年7月,国民党在庐山召开了史无前例的军委暑期训练团。 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共有来自党政军警教育等各行各业的7000多名学员参加。
3. 概述。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爆发前,人民就感受到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威胁,并积极应对。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作用,对人民群众特别是民族**对军事政治制度的思想训练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对发挥军民抗战意志,引导人民坚持抗战具有积极作用。 但这些措施在短期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
面对敌强弱弱、准备不足的局面,中国只有继续积极深入地进行全面动员,特别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这种认识在当时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常识,同时也是在中国人民面前取胜求生的唯一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