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看,今年国产电影市场率先回归常态,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供应端相比前几年都挖通了不少,用“应该上去”来形容也不为过。
以进口片为例,截至去年年底,在《阿凡达2》上映之前,我的预期还是比较悲观的。 因为2024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和2024年《中国电影发展“十四五”规划》都规定了国产电影的票房占比和放映时间,为了保证国产电影成为国产院线的主体,不得不屏蔽质量较好的分账影片。
不如天堂的是,这根“红线”在近些年似乎已经自动解决了,因为不管是《奥本海默》还是《芭比》,无论你在全球票房卖多少,都永远无法击败那些在中国市场空头**下沉的中型片, 比如《消失的她》《孤注一掷》。
换言之,现在中国的主流观众已经对进口片不抱幻想,他们更喜欢看国产片,哪怕是翻拍片。
这样的现状也让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等北美发行商自动放弃内地市场,没有他,只因为上映就得不到满意的票房,不好就赔钱。
当然,也不得不提的是,今年的国内院线开花满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往年积压的结果,既有疫情本身的因素,也有“技术问题”的阻碍。
但量是量的,质量还是质量的。 以近期上映的电影为例,以下几部值得一提。
首先,我比较失望的是:高群书执导的《刀尖》。
这部电影已经积压了很多年,第一次看预告片的时候,其实是满怀期待的。 之所以期待它,不仅是题材,还有创作者本人。
高群书之前的《风声》《东京审判》《名侦探猎人张》等电影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尤其是《风声》,属于网络时代“死后认可”的明珠片。
这里的“追认”,并不是指《风声》上映之初遭遇了多少冷遇,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国产电影中几乎没有比它更好的谍战片了,观众回头发现:哦,原来是最好的。
作为观众,基本的心理预设是:在故事性上不能比《风声》差,在视觉效果和整体审美理念上,也应该及时反映出技术的进步,毕竟《风声》是一部电影2024年的电影。
但首播当日看完《刀尖》后,除了美术造型外,剧情太支离破碎,开场相当犀利,掩盖不了后半段节奏的拖沓,就像在看电视剧一样。
网上最刻薄的评论是:看完《刀尖》后,我才意识到,《风声》的好,是该片另一位导演、联合编剧陈国富的功劳
很难说删减对影片的改动有多大,故事的原版是否与主角的性格完全不同,相信以上对影片有影响,但作为买票入影的观众,我们只能根据现在的版本得出结论。
不管怎么说,《刀尖》的演员阵容还不错,虽然明星效果在《风声》面前略逊一筹,但是像黄志忠、张译、高杰这样的演员在角色上,只能说这锅汤煮得不好, 而且是浪费了不容易搭配的成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忠实于历史,但它太符合既定的刻板印象了。 它精心布置的历史遗迹到处都是空洞,就像标签和成堆的材料一样。 它充满了“历史必然性”的剧情方向,不惜以突兀、爆发、不合逻辑为代价遵循线性。
举个例子,比如军长**陈耀,设定来自第29军大刀队,参加过长城抗战,潜伏时为了不暴露自己,被日兵打成重伤,是主角的专业向导。 后来剧情要把军将南京站的军将塑造成一个反派,那么如何处理这个反派仅存的体面,安排他在将善后工作托付给主角后,在床上自杀。
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范锡良和《历史的天空》中的石云彪非常相似。 我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总有一天会死,但看多了,我还是想说,这种戏剧性的逻辑是在逃避面对历史的责任。 它不是溢价,一点也不。
真正的资历是尽可能多地说实话,即使它以一种不说话的方式。
也遭遇了删减,而程耳年初的《无名》给人留下了更好的印象。 当然,《无名》中也有不少自命不凡的地方,有些刀斧的痕迹甚至不像是外力,这或许是创作者本人的用心。 但要有艺术质感,就要有艺术质感,那可能是“作者身份”。它的奇迹。
然后还有比预想的还要高的东西:曹保平执导的《怒海涉水》。
《怒海涉水》也是积压的电影,也经历了改动,但客观来说,现在的版本已经非常完整了,完全没有受到外力影响的痕迹。 这实际上验证了我的观点如果你以90分的成绩做某件事,即使因为各种意外情况而跌到85分,它仍然属于优秀类别。
同时观看影片的导演徐铮指出,在这部商业片上看到了很多独立电影的坚持,把这种观察转向相反的方向,恰到好处地向主流观众宣传:《怒海涉水》不仅仅是一部有话要说的电影, 而且也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影片的开场、中段、高潮处都有视觉奇观的大场面,可以看出创作者探索类型元素的决心。
另一个引人入胜的看点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日本,日本最终绕过了近年来频繁使用国产电影的东南亚。 61岁的曹保平在拍摄与日本有关的段落时,他的风格就像中岛哲也和温园子,非常一流的日本纯爱片。 让我想起了江 温《圆桌派》中的经典演讲。年轻人喜欢的很多东西,不是年轻人做的,而是老年人做的。
与曹保平的《烈日炎》相比,《涉水怒海》突出了疯狂和过激的风格:像小人一样体面,**像受害者,鱼儿可以天上掉下来,太阳在海里生长。 它的诚意、愤怒和呼号在国产电影中是稀缺的,在国产大银幕上也是稀缺的。
关于什么是好电影,关胡很早就说过一个观点:“没有人能拒绝好看,但是当好电影结束,音乐结束,观众走出影院去餐厅,这不是电影。 至少,有一点想法。 酸痛、不适、轻微的电击或拳头。 ”
《怒海涉水》就是这样一部很有后劲的电影,比起后劲更值得尊敬的是它用心聚焦于“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原生家庭缺乏爱”。
虽然海报上写了“建议未满18岁的观众慎重选择**”的提醒,但《怒海涉水》并没有真正吓到孩子,既不恐怖也不恐怖,也没有铺陈血腥暴力,也没有直接吓唬未成年人的元素。 它只会吓到那些和孩子一起长大的人。
但曹保平的目的不是让人害怕,而是希望大家都能走出牢笼,认识自己,善待自己,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为了让未来的孩子得到温柔的对待,曹保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深深的伤口。 用放映后导演的话来说:
我们很少有电影让你看到人性的黑暗和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我认为你必须意识到人性的黑暗和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这样你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如果有血缘关系,就一定有爱,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 就好像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怎么可能没有爱呢?因为它是由你出生的,由你抚养长大的,所以它必须有爱。 但我想说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爱需要习。 这就像你习任何手艺,或习任何课程,你需要花时间学习如何爱习。 但我们总是忽略它。 ”
最后,还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部: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拿破仑》。
《拿破仑》当然是一部值得去影院的电影,尤其是对于历史片和传记片的爱好者来说,但就我而言,除了良好的服务和大场面外,它总体上缺乏一点史诗感。
整部电影中唯一让我感动的是拿破仑在片尾的最后一句话法国,军队,约瑟芬。 分别解释他对祖国、工作和爱情的痴迷他来自谁,他是谁,他爱谁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缺乏现代思想的提炼,我看不出这种历史叙事与现实之间隐藏的联系,更像是老导演职业生涯末期的年终总结。
我对雷道的《拿破仑》的遗憾,并不是创作者把拿破仑刻成一个普通人,其实相反,在我看来,他不够平凡,不够离经叛道,和之前北京首映的“恋爱脑”传闻略有落差。
比如有同行断论,这部电影堪称“综合奶法”,角度好奇地介绍拿破仑的爱情生活对战争的影响:内院和谐,征服无敌;离婚了,**没有打下来;当我的妻子去世时,我遇到了滑铁卢。 光是他们家的折腾,前后就报销了300万人。
如果真的能拍出“为六军哭泣,为王冠而愤怒”的虐恋,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在艺术上都是有效的,奥斯卡·王尔德已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关于性的,除了性本身,性只是关于权力。”
更何况,以这种方式解构一个痴迷于权力的人,本身就是对权力最赤裸裸的嘲弄。
我只能期待导演剪辑版的 Apple Stream ** 超过 4 小时。 100 帮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