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智能制造新名片”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凭借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和在国内多次重大应急救援任务中的关键订单而声名鹊起。 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赶赴四川自贡,参观了位于自贡航空工业园的中航无人机生产和飞行试验基地,了解“翼龙”系列无人机如何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
《环球时报》记者在四川自贡中航工业无人机生产试验基地看到,刚刚下线的“翼手龙-1”和“翼龙-2”等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都涂上了“中国应急”和“中国气象”涂层,成为可以人工改造天气和应急救援的新型优质技术力量。
在飞行演示环节,《环球时报》记者看到,搭载光电吊舱、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效载荷的“翼龙-2”无人机,不仅能按照预定计划自主起降,还能完成低空8字形飞行等动作,展示了灵活机动、精准控制的能力。 位于飞机机头下方的高清光电吊舱可以准确识别目标并实时传输图像。
“翼龙-2”飞行表演总司令张跃告诉《环球时报》,飞行表演中的低空直通场、悬停和8字形飞行对飞行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无人机低空悬停结合高分辨率光电系统对场景进行360度拍摄, 该技术在当前的军事和民用领域有很多应用。
在2024年河南省暴雨救灾、今年9号台风“苏拉”、11号台风“海葵”救灾等应急救援行动中,“翼龙”系列无人机多次搭载光电吊舱、通信中继吊舱等有效载荷飞越灾区,拍摄灾区实时图片,构建通信“走廊”, 并为灾害检测和救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今,“翼龙”无人机围绕“大天气和突发事件”领域,开发了“翼龙-2H”气象无人机、“翼龙-2H”应急灾害响应无人机等多种衍生车型。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宇航局就开始使用“全球鹰”无人机进行飓风观测实验,并实现了准作战操作。 2024年,我们使用“翼龙-10”无人机直奔当年3号台风“森拉克”,通过4个小时的飞行观测,实现了国内首次在海拔10000米处获得台风外云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观测数据。 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无人机台风探测的准操作操作。 中航工业无人机市场开发部副部长杨瀚如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除了零星的岛屿、石油平台和船舶外,很难设立气象观测站。 对于海上台风等特殊天气目标,卫星难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观测数据,因此无人机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为复杂多变的天气下提供充分的预报支持。
“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此。 中航工业无人机总设计师李一东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仍在拓展中,除了前期在应急救援和气象服务领域的一些应用探索外,后续还将结合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全产业链将共同推动无人机在更多领域的高效应用,如科研、测绘、物流等。 “我们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探索其需求,同时也将充分发挥'翼龙'系列无人机的特点,积极推动无人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李一东说。
中国拥有广泛的无人机和完善的产业链。
近年来,一些低成本无人机的创新应用重塑了人们对无人机的认知。 低成本、低技术含量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对“翼龙”等大中型固定翼、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李一东认为,“应该说,目前我们还在探索无人机产业的标准制定,一些大放异彩的小型无人机当然成本低,更容易研发生产,但无法取代传统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特殊作用。
李一东表示,无人机技术的细分化是未来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应用场景不同,设计思路不同,可靠性不同,成本也不同,比如美国将无人机分为5个等级,制定五套标准分别构建产业链, 然后降低成本。以“翼手龙”为代表的中国无人机也在推动着型谱的发展。
李一东进一步表示,目前,“翼龙”的主要产品是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已经实现了高度、速度和任务能力的全覆盖。 根据吨位和任务场景,“翼龙”系列无人机可搭配活塞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扇发动机。 在任务能力方面,“翼龙”无人机通过嵌入式或外部任务载荷,实现了遥感、通信、阴影等任务能力的全覆盖。
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我们也在开发1吨以下的无人机。 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低。 此外,地面站的运行和无人机的运输将更加方便。 考虑到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因素,未来无人机产品种类将更加多样化,“翼龙”家族的成员必将不断壮大。 “李一东说。
尽管国外无人机产品不断涌现,但“翼龙”系列无人机的技术优势依然明显。 李一东表示,“翼龙”系列无人机具有突出的长航时能力,在传统中空无人机领域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此外,“翼龙”系列无人机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高低配置和能力组合解决方案,提供一体化指挥系统、通用保障装备和全生命周期保障,“性能优异、性价比高,深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和好评”。
随着无人机作为新的定性力量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家出台了保护性法律规定,限制无人机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这也引起了业界对无人机产业链建设的关注。 据了解,中航无人机已形成覆盖100余家一流客商的首链生态圈,共同推动无人机关键成品产业化应用,形成安全可靠、稳定稳健的首链产业链。
从翼龙系列无人机研发之初,就植根于中国航空工业乃至中国整体科技、产业基础,相关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目前的技术、制造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足以支撑和保障“翼龙”系列无人机的市场需求。 “李一东说。
无人机未来将如何发展。
展望未来,无人机技术将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从遥控、程控到全自主控制。 李一东认为,未来无人机智能化将体现在目标识别、态势感知、任务规划管理和自主飞行过程,甚至智能维护等方面。 此外,无人机向低成本、高产量、新能源技术、高空相邻空间、超长续航方向发展,无疑将使无人机创造出许多新的业态。
李一东进一步设想,未来无人机将能够提供定制化的功能服务,实现“一机多用”,为地形测绘、环境监测、技术检测、目标指示、效果评估、预警探测、通信、中继组网等多种作战场景搭载不同的有效载荷。 无人机作为航空数据端口,还可以为不同行业提供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提取、分析和显示等数据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强大的数据流服务。 还可用于环境监测执法、消防、管道监测、道路监测、智能空中交通、边防巡逻、灾害检测、石化大气污染监测、气象探测等场景。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提供租赁服务,专业运营机构为各应用行业提供专业的租赁和运营服务。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与无人装备的结合也是西方无人装备智能化发展的重点方向,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推动未来无人机完全取代有人驾驶飞机。 对于这一观点,中航无人机技术专家闫家智对《环球时报》表示,融合AI技术的无人设备无疑会更加智能化,承担更多的人的工作,减轻人的负担,更好地辅助人执行任务,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 不是机器,所以无人设备在执行任务时还是离不开人的干预,尤其是目标的确认最终还是需要由人来决定,以免因为AI误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伤害。
无人机不是有人驾驶飞机。 无人机的使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与有人驾驶飞机相辅相成,在不同的任务区域和环境各有优势。 从国外发展模式来看,无人机作为航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有人驾驶飞机的协同、混合应用中,将对航空工业转型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闫家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