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迪吴成雪 马帮顶端的老者来了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1-29

文:吴成学。

初冬时节,黄叶开始飘落,青草依旧青翠。 中山大学百年庆典倒计时仪式已经举行,外石会堂前设置的计时器每天都在提醒人们,百年庆典即将到来。

这时,一位身兼师友的老人从远方走了过来,我突然发现,在这古老的校园里,一些不起眼的人,一些不经意的事情,已经被时间打磨过,也闪耀着不一样的光彩。

回想起来,我认识这位朋友已经四十年了。 他的名字叫邱江,2024年我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时,邱江也从广州的一家照相馆考入古代文学研究所担任资料员,于是我们成了同事。

当时,古文学研究所位于康源最早的古建筑马丁厅一楼左侧,在所长王琦先生的倡议下,古文学研究所开始整理《车王府曲本》,邱江和我都参加了,还出版了几卷。

2024年,我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 虽然我们都在康园,但我们两个很少见面,除了邱江在古籍研究所担任数据员,直到2024年退休。

退役后,邱江很快成为康元的传奇人物——他拥有越来越多拥有太极拳功的追随者。 我也想花时间学习拳击,但我总是觉得很忙,很拖延。

直到2024年5月,听说邱江年底要去加拿大定居,我赶紧找他做徒弟,他说出国前要开一个专门的太极班,于是我就成了这个班的学生,邱江和邱江从此结下了师生情谊。

我尊邱江为师,不仅因为他教我打太极拳,还因为我了解太极拳世界的广度和博大,同时,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性格和拳击的化身。

邱江从小习拳,60多年未曾停歇,拳功可谓纯正年轻。 拳击产品出品性格,他的拳击风格就像他的个性一样,不华丽、不危险、自然随和,如流水般流淌,体现出一种朝气蓬勃、优雅的境界。

他的拳法或许被模仿,但他所达到的纯洁,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这不仅需要时间的培养,还需要基于文化和学习、品格和信仰的理解。

邱江的太极拳是从王乃健传下来的,王乃健是从陈伟明传下来的,陈伟明是从杨成福传下来的,都有明确的渊源和传承。 邱江尽可能地将师傅的遗产代代相传,没有改变。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这种态度难免显得“保守”。 残酷的事实是,当下很多传统的转型都叫创新,但实际上往往带来破坏,而所谓的“保守”有时也只是坚持。

邱江不仅保留和继承了杨氏的老拳套路,还创造了“遗忘”一词来概括太极精神。 道家把忘物忘我、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称为“坐忘”。

邱江从太极拳中找到了另一种冥想方法,那就是“动忘”。 他解释说,“移动遗忘”是“在太极拳练习中进入静态虚无的境界”。

康园有许多景点。 在我眼里,康远公园尤其被马岗顶拿下了。 萧萧绿竹,古樟,遮天遮阳的老榕树,一簇簇红墙绿瓦。 使这些风景成为永恒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走过马岗顶,我会想起习拳的过去。

那时候,我们每天下午5点10分去马岗顶,和邱江一起练拳。 有一天我去得很早,看到邱江在扫地,这才知道邱江和几个教练每天比学生早到,提前打扫场地。 这对我来说有点惊讶。

后来,我从弘毅法师的书中读到:常人想想,佛陀在世的时候,总以为像现在的住持和尚一样,有披风师傅和侍者老师,他一直在等候,佛陀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但除此之外,有一天,释迦牟尼看到地面不是很干净,于是拿起扫帚扫地。

佛陀见状,喜出望外,遂到讲堂讲法,说:“人若扫地,可得五种功德.......”“这个故事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邱江,我心里明白:伟大与平凡并不遥远。

邱江出生于石恩老家,2024年高中毕业,知青十年,照相馆工作九年,38岁考入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 但我时常为他感到惋惜:以他的本事,他参加高考时无疑会上榜,但因为学历不足,头衔止步于中级。

后来,我渐渐发现,有些名人可能名不虚传;一些看似平凡的人,其实相当不平凡。 邱江就是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他不喜欢事物,对自己没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全心全意地做事。 例如,在太极拳中,他的心意是传递和传播它。

他教拳击60年。 在中国,他教了无数**,定居加拿大后,他自愿在社区教授太极拳,并享受了很多年。

这次再次见到邱江,我又认识了他——他从来不炫耀自己教了多少太极拳**,却从海内外赶来感谢他。 他很少提及自己做过哪些文献研究,但对岭南佛教史料的收集和出版,充分显示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

作为主编和主编,邱江带领一批同事完成了《岭南名寺与古代编年史丛书》、《清初岭南佛教史料丛书》、《华严丛书》等岭南佛教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工作,这些丛书也得到了本环长老的支持。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邱江已经是一个退休的老人了。

他还主编了《丹霞山古墨崖铭文集》一书。

丹霞山地质特殊,多为红砂岩,碑文悬崖较易风化侵蚀,秋江组织了一批专业人士和青年学员,对这些碑文进行“抢救”抄写和延伸。 他们没有足够的钱,他们的工具很差,他们必须爬岩石来做困难的复制,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

这项工作于2024年底开始,并于2024年完成。 多年来,他们多次往返于广州和韶关之间,风雨无阻,坚守不懈。 该铭文编纂后,部分原铭文已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风化。 这让人庆幸铭文抢救太及时了。

邱江曾为习写过一首诗:“恒是第一义。 这不仅是学习习太极拳的一种方式,也是邱江自学成才的与世打交道的方式。 在邱江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恒善”的力量。

值此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我主编了《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一书,书中提到了中山大学历史上许多闪亮的名字,中山大学也因此得以生存100年。

所以,今天人们在走近马岗顶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陈殷客的故居。 然而,中山大学的伟大,除了闪耀的名人物,还有许多默默坚持“衡山”的普通校友。

走在校园里,树荫、微风、鸟鸣、马岗山顶的落叶都和过去一样,我会想起中大老同学邱江,他也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 |羊城晚报 羊城派 责任编辑 |编辑:吴晓攀 |校对 梁珊岩 |李松青.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