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发布了2024年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其中ChatGPT位居榜首,当之无愧。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见证了大型模型的如火如荼的发展。
然而,在AI如火如荼的进程中,算力供应不足一直存在,让不少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不时感受到“无算力”的寒意。
抢不到哈希卡,**波动大又贵,全球**链有时会出现紧张局面......与AI相关的基础模型、智能应用和服务都建立在计算基础设施之上。 确保AI产业之火持续燃烧,中国算力产业准备好了吗?
12月19日,我前往天津滨海联想创新产业园,参观了联想未来中心和零碳工厂,并参加了“智能计算无限全栈智能联想计算基础设施新品品鉴会”,见证了三大系列新品的发布。
在白银覆盖的华北平原,我看到中国算力厂商正在点燃算力引擎,守护AI之火,为万千家在智能化进程中饱受算力短缺困扰的企业加温。
如果面向AI的计算基础设施创新持续下去,AI的火花不会熄灭。 我们不妨看看智能中国的“火种站”是如何从联想的AI计算基础设施图谱中构成的。
AI Ignition:需要什么样的计算基础设施?
在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算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的战略重点。 因此,相信大多数人都认同,中国智能算力供应正面临着外链**的风险和波动,这种宏观“气候”的温度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完全改变。
同时,人工智能探索、大规模模型应用、智能产业的发展仍需加快,不能被动放慢甚至关闭。
该怎么办?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重武器”,冬奥会上守护奥运圣火的圣火架,其灵感来源于国宝铜器“何尊”。 为AI提供算力的国内基础设施,也是智能计算时代的“火种站”,打造智能计算时代的“国利器”迫在眉睫。
时代的需要也为AI计算基础设施的重武器提出了新的命题:
命题 1:可靠的硬件。 要支撑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应用,不仅要做到极致性能,满足AI数据和算法的特殊要求,还要安全可靠,采用优质的国产元器件,满足最高标准。
命题2:该软件易于使用。 智能设备和应用在云端、边缘、终端的全量部署和计算带来了复杂的管理需求,行业客户希望更多地关注业务,这就需要基础设施服务商加强软件能力,让硬件资源更易用、更易用,以支持客户应用和敏捷创新。 例如,软硬件联合优化,统一可视化软件管理平台。
命题三:能耗可控。 AI模型和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不仅造成了算力供应的短缺,也导致了能耗的增加。 为此,各地纷纷为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设置“绿线”,要求PUE值控制在同一水平。 1 以此类推。 绿色低碳是中国计算产业面临的新趋势和硬指标。 其中,不仅要在计算基础设施的运营和使用中“减碳”,引入水冷、智能管控、热能等新技术,还要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在AI服务器底层设计上不断创新,提高散热效率,降低散热功率。 在服务器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而这个环节的“减碳”也是最难的,这对中国算力行业构成了考验。
从以上命题来看,计算基础设施不是简单的替代或复制,而是面向智能产业长远发展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谁能举起国家的重要武器?如果我们总结联想与其他ICT供应商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那就是对国家负责。 从传统IT到智能计算时代,联想一直坚持在基础创新上投入突破,在那些聚光灯可能不照耀的地方打造国家发展所需的“重武器”,这也是我在天津现场看到的关于AI的“火种”。
建设基础设施,保护AI火灾:联想的不可替代性
响应时代命题,构建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守护智慧中国之火,联想正在贡献自己的能量,更是不可替代的能量。
随着智能计算需求的快速增长,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低级“数字地产”,在性能、能耗、管理运维效率等方面都有提升空间。 中国算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恰好是联想所擅长和追求的。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中国基础设施事业部服务器事业部总经理陈振宽表示:“通过不断创新,联想再次推出多款基于第五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服务器,全面构建面向AI的基础设施,助力客户加速智能化转型。 ”
打造面向AI的计算基础设施,联想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不是为了建设而瞎牌。 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联想计算基础设施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是“全面”。
今年,联想完成了全栈智能化布局,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联想问天+联想ThinkSystem的双品牌战略。 其中,“联想ThinkSystem”整合了联想全球研发和制造资源,以精密的设计、业界最全面的质量标准、严谨的测试流程打造世界品质的产品。 “联想问天”为满足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而诞生,专注于解决中国客户在选择IT架构时的个性化需求,如高性能AI硬件、中小企业高性价比选择、快速响应的定制化服务等。
“AI赋能、绿色赋能”的AI计算战略,以及双品牌布局,足以彰显联想打造业界最全面的AI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的信念和决心,助力中国企业为智能化转型夯实数字底座。
二是“高级”。
如前所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时代命题,对计算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联想依托自身在技术研发、制造、一流链条、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优势,不断向市场提供先进的产品,产品线日趋丰富。
以此次发布的三大系列新品为例,联想在三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极致性能。 联想问天G3和联想ThinkSystem V3系列产品率先搭载第五代Intel Xeon Scalable Processor处理器,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低能耗等特点,具有更高的每瓦性能和投资回报率,可以满足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需求, 金融、政府、企业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业,用于算力性能提升和工作负载提升。
(联想问天WR5220 G3服务器)。
物超所值。 在本次品鉴会上,联想还发布了专为国内中小企业客户设计的联想问天WR3220 G2服务器,将性能与经济完美结合,可满足数据库、AI推理、云桌面、办公OA、邮件、软件定义存储等绝大多数工作负载,是中小企业极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联想问天WR3220 G2服务器)。
极致便利。 针对智慧园区、无人值守站等边缘计算需求,联想推出了软件平台联想智能边缘云V31 和联想 edge 超融合一体机。 其中,联想智能边缘云采用新一代横向扩展软件定义的超融合架构,让AI赋能边缘集中管理,实现统一智能运维。 同时,全新联想边缘超融合一体机具有“开箱即用”、一站式交付、稳定可靠等特点,可简化边缘云平台部署,支持业务快速上线。 通过软硬件的预集成,行业客户可以更轻松的实现边缘计算能力,是联想针对多分支业务协同、**流程**、物联网等多元化边缘场景量身打造的“小而美”的解决方案。
(联想边缘超融合一体机)。
三是“实用主义”。
在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旦资源分配与实际业务需求和场景不匹配,就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智能化的投资回报率。 “务实”是联想基础设施的第三个不可替代的特征。
作为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联想既可以做计算基础设施产品上线前的“试验场”,也可以做产品上线后的“服务商”。
例如,此次参观的联想天津零碳工厂,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打造了高效、精益、绿色、低碳、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 零碳工厂的“幕后英雄”联想智能边缘云部署在联想天津园区产线上,支撑设备侧智能应用的实时计算。
同时,联想的算力基础设施也对中国本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有着深入的洞察,如大量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智能化改造经验和专业的运维人员,这使得IT基础设施升级存在诸多盲点和困惑。 因此,基础设施服务商不仅需要提供优质的产品,还需要做好企业的智能引导和保驾护航的角色,提供全周期服务。 联想通过提供全新的IT全栈、全周期服务,全程陪伴千行百业,解决智能化进程中的需求和问题。
做企业服务是很辛苦很累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智能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让计算基础设施真正有价值,联想正在利用服务能力推动智能化的落地。
全面战略、先进产品、市场务实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联想计算基础设施的不可替代性,也支撑着AI烧火和产业智能化的可能性。
用创新之火浇灭不灭,徐志之春开花
在中国传统内涵中,适时的冬季降雪也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在一定程度上,AI大模型一年的热潮导致的算力短缺,也给中国算力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收获前景。 事实上,国内AI服务器市场在过去一年中大幅增长,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大模型正在从概念普及阶段走向价值沉淀阶段,在行业场景中充分应用大模型、小模型等各种AI技术已成为行业共识。 各类企业都不愿意也不能错过这场智能化、提质增效的场景革命。 这预示着未来:对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将继续被推高。
此时,联想面向AI的计算基础设施创新马不停蹄,将给整个智能产业带来一系列“涟漪效应”。
短期来看,联想针对计算基础设施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将有效缓解算力市场供应短缺的局面。 当行业和企业能够以更低的门槛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从容地探索AI与商业的结合,推动智能化升级。
中期来看,联想研究院的技术沉淀、基础设施产品的持续创新、零碳工厂和全球**链的智能制造加持,以及个人服务的紧追不舍等,联想的这些独特优势,可以看作是行业客户的智能化,提供了持续的算力和竞争力。 结合算力国产化的浪潮,联想将在中国算力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周 Tao,联想中国基础设施事业群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
联想中国基础设施事业群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周在品鉴会上特别提到,联想问天和联想thinksystem双品牌战略的实施,联想将持续提升对国内技术生态的支持力度,推动更丰富的产品组合,一方面, 推动自己打造更多领先的全栈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另一方面,为加速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强的算力支撑。
两大品牌携手合作,坚定深入地践行联想AI战略,以算力基础设施为基础积累的有形无形资产,将支撑联想在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
这也意味着,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联想始终与时俱进,紧跟国家需求。 中国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人工智能的火花终将在智能中国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