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学生聊天,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最喜欢上你的课,尤其是你上最后一节课的时候。 老师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你从不拖延。 原来有时候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老师很简单,就是不要拖累上课。
然而,在中小学,老师随意拖拽课堂的情况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家长,都不认为教师的教学有问题,而是认为教师认真负责,珍惜时间,表扬他们的专业精神,毕竟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教学生“额外”,这种“无私奉献”正是学校管理者和家长所希望的。
其实,教师的拖延反映出教师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对课堂教学随时可能出现的多样性的充分预见,以及课前相应的教学应对方法,期望正确的教学指导策略。 这个问题应该通过在课前设计中更好的准备来及时解决。
从更深层次来看,延迟也反映出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把控课堂教学节奏,避免无效教学时间,尽可能实施有效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成长,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要解决拖延问题,根本在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教学实施者的教育理念,他们意识到拖延对教学的长期负面影响。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的设计,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中小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专注,一堂课40分钟,休息10分钟,就是把劳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时间里,大脑得到休息,身体得到放松,使体力和身心得到恢复和调整, 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到下一堂课的学习中。
老师的拖延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休息,还没来得及迎来上课铃声,必然会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即使学生学习,也心不在焉,焦虑不安,急于逃避,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拖延而失去了课间上厕所的机会。
上课铃声是学校的规范性信号,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课程就结束了,这是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约定。 老师在课堂上的任意拖延,实质上是对学校规范公约的违反,是对学生的违约。 教师不能实行规范和惯例,怎么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呢?其教育的可信度如何?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是教育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清晰的烙印,让学生认为规矩可以肆意践踏,约定可以随意破坏, 后果比多教几分钟要严重得多。
依法治校、依法治校,首先要学校管理者带头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教育规律,教师要带头贯彻落实规章制度和信号,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