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总基调是稳定,稳定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扩大总需求积累的过程。
这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会立即变得更好?中国人太简单了,以为刺激消费会带来快速复苏,但事实并非如此。 普通人能消费什么?柴火、米、油、盐,单位先后发放奖金,带孩子到景区坐过山车;这不是刺激。
事实上,主要的刺激因素是大消费:汽车和房屋。
尽管如此,仍然反映出中国人的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即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过小,低收入群体规模过大。 又有多少人能从容买车买房?
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是因为企业太贪婪,剥削和压榨了广大劳动者,导致第一收入分配太低?现在还不能这样说。 有没有发了大财的老板?肯定有,但是如果经济要算作总账,就要看整个企业的利润水平是高了,太高了,还是低了,太低了
结论不高。
以年份为例,据统计,有1万家民营企业,有多少利润?一共1亿元,也就是看平均数,每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不到万元,是不是很高?有了这样的利润水平,我们怎么能增加劳动者的第一笔分配收入呢?全国民营企业扶持就业近1亿人,平均企业人数超过1万人
经济问题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当我们用意识形态的感觉看经济时,很难有一对错误。
那么,反之就不对了,企业的低利润是否太高,中国人的收入占比是否过高,完全没有,不仅没有,而且太低。 有的工厂招工,说是8000人,其实考核标准不计其数,收入非常有限,员工挣着血汗钱养家糊口。 虽然张薇薇说,中国人民的月收入比美国3000美元的收入要好得多,但宏观数据显示,我们14亿人口的总消费量,比拥有3亿人口的美国要低,也就是说,相差将近五倍。
然后,问题来了,老板的收入并没有一般想象的那么膨胀,员工的收入更是不尽如人意
当然,环境不好也有因素,企业为了生存,是以价格换量,但也要考虑第三方分销的排挤。 生意好的时候,税收和营业外收入占比的压力不大,但当经济不景气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一般来说,税收的征收应该比企业的利润占比更大,如果看一下每年的税收收入,民营企业已经缴纳了近万亿元的税款,是企业利润的三倍银行本质上也是寻租的。 银行年利润1亿,坐贴利息的银行即将赶上企业利润总额,这不是一个好的平衡。
因此,刺激消费的政策收效甚微,因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收入太低,富裕消费群体的财富过于集中,对消费的贡献有限。 企业和职工的收入被第三方挤出,双方都已经到了生存的边缘,这就决定了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首次大幅提高收入分配水平。
总之,中国经济从投资导向型经济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