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12月28日电 地方禁燃烟爆竹无非是环境压力和安全隐患,但我国在环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可燃放的时间段和区域进行了划分,各地安全措施已经成熟。 辛勤工作了一年的中国人,应该享受新年的喜悦,应该有权利仰望灿烂的烟花。 现在,在2024年春节前夕,各地要以全国人工委的声音为契机。 现在是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了。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报了2024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 其中,不少地方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与上位法不一致,引起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一些地方性法规禁止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相悖。这一结论为长期存在争议的禁烟问题提供了法律上的答案,也为各地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指明了方向。
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出发点是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 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恶化和雾霾天气频发,人们普遍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加剧了空气污染。 同时,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人伤等安全事故,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为此,一些城市和地区采取了全面禁燃的措施,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公共安全。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否真的合理和必要,值得进一步**。
从法律角度看,地方性法规中关于全面禁止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上级法律的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级法律、行政法规对烟花爆竹的使用没有作出全面规定。 这意味着全面禁止当地燃烧的规则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审查的结论,对于纠正这种过分做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对此前已实施全面禁燃的地区,应尽快按照上级法律的规定修订相关政策。 在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实际需要,寻求合理的平衡。 一方面,通过加强烟花爆竹质量标准管理,限制烟花爆竹燃放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达到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环保烟花爆竹等新产品,也可以引导公众减少烟花爆竹,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的审议结论也提醒各地制定相关政策要遵循法律规定。 各地在制定有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上级法律的规定和精神,确保政策的正当性、合理性。 在实践中,要避免过分依赖“全面禁燃”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应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目标。
此外,公众还应该对烟花爆竹的传统文化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烟花爆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春节等重要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人们表达喜悦、祈祷和纪念的方式之一。 全面禁燃烟爆竹,不仅剥夺了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也忽视了文化传承在社会凝聚力中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尊重公民的文化习惯和需求。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各级要更加注重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贯彻落实。 ** 不仅是政策制定者,更是守法的典范。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全社会尊重守法的良好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实施能够真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
总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论,对规范各地烟花爆竹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全面梳理评估有关政策,及时纠正违法规定。 同时,要注重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文化传承的需要。 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法律法规与社会现实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