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源头,找到思维盲区。
逻辑推理有思维,思维是以思维为基础的,也是以逻辑为基础的。 我一直在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发芽,为什么诞生于德国,在中国成长,与苏联共同发展,最后留在中国,生生不息,它将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看到一篇文章,试图删掉一些废话的辅助词,保持文章主体的美感,其实并没有删掉很多字,恐怕无法正确传达其内心思想,清理源头,找到思考的盲点。
以下内容为摘录,如果不习原文看不懂或写不写,可以从原文中找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但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相互配合是有机结合、相互成就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思想土壤,激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体现了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党高度的文化觉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组合的内在逻辑,对进一步推进“两个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基础”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进步的历史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两者的衔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定律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框架,实现了辩证法向形而上学的终结。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朴素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 从先秦的“本气论”到汉代的“天性论”,南北朝的“湮神论”,再到宋元明清的“气本”,形成了中国古代唯物现实主义传统,是近代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法上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思想,符合联动发展的观点
阴阳和谐的辩证思维与对立面的统一是一样的。
1、否定之否定的定律是相容的;
适度和适度的和谐思想,是符合质量相互变化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简单进步的历史观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焦点,即人类社会史领域是一致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与“知礼、知荣辱,吃饱喝足”的观点是一致的。
社会形态更替原则与“现在比过去好”、“世界必须有一场革命”等历史进步理论是一致的。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与“理性与形势的统一”、“形势造就英雄”的观点是一致的。
群众观的历史观原则符合“人民高尚,君主轻”“民主君主为客人”等以人民为本的思想。
总之,哲学基础的契合,使中国人民不脱离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哲学支撑。
第二,“精神特征”高度兼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心理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认可、相互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本质是符合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的。
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符合人民至上的政治传统
理论品质植根于人民,符合政治讨论为人民的传统
依靠人民的行为准则,符合明德亲民的政治实践;
以人民发展标准为核心,符合富民、珍贵人民的执政理念;
人民共同的发展方向,与追求人人平等是一致的。
两者的“精神品质”因高度的相容性而走向“结合”。 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人民本性得到充分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精神的滋养,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以人民为本”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得到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不为,事之为”的精神高度契合。 两者都重视实践。 强调实践在理解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理解不仅是理解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倡导社会在应用走向世界。 “低头”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不懈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实践品质,是坚持共产主义实践方向的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借鉴、吸收、摒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和谐。 两者的精神特征还体现在科学性、探究贫困源头的求实精神、革命促利整顿的创新精神、开拓改革的进取精神。
第三,“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兼容性。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 这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唤醒人民、动员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宇宙观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从万物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片面的角度看世界,强调其规律的先存性和不可抗拒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强调天下万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倡导天天恒生等尊重规律的价值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仁爱物”和“人与物和谐”的价值原则, 人与人,人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世界观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一致。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建立“自由人民联合体”,实现人的解放,主张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道德与正义的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倡导天下大和、天下对大众负责、和差共异的原则,蕴含着帮天下、万国和睦、善良睦邻、正义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观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两者都描绘了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模式,每个人都尽其所能,每个人都各取所需,他尽力而为,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富裕,国家富裕。 它们具有相同的衡量标准,价值目标统一,“人与社区的和谐统一”与“和谐为珍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共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只有人才宝贵”的价值观互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道德观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在道德原则上,马克思主义遵循“团结”“统一”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的家庭和国家的价值取向。 在道德理想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共同体”中,“真实人民的道德”是在人人平等、互助互爱的关系中形成的。 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为人为人”、“爱人”等君子人格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两者深刻地“相容”和促进,又深入“结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特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历史文化自信。
文章**载于新疆党建网,作者:梁玉春: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于珂: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最后,感谢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思想的正确阐述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