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97篇原创文章,也是赵健博士发表的第656篇原创文章。
在从高速高负债向高质量高效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成为首当其冲的整治行业。 六年前,我写了一篇题为《有多少人在装在银行里》的文章,冬天来了,六年来,很多事情都用一句话说了。
从银行到第一,从第一到信托,从第一到第二,从总裁到总裁,从客户经理到第一经理,从投资顾问到投资研究,从卖方经济学家到买方投资总监,都能感受到回归初心服务实体经济, 防范风险,金融反腐,监管长牙荆棘的屠雷。这样行业鞭策和监管雷霆从2024年开始严格监管,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到了霜冻扎实、墙体清澈的程度。 而今天,似乎还是“这种仇恨无止境”——一切都是为了高质量发展。
在任何行业中,都有从增长到老龄化的过渡代谢周期产能过剩阶段的内卷化也是极其残酷的。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在中国财政金融化独特的产能体系将更加残酷。 当白色家电刚进入去产能阶段时,他们打了一场利润薄利、周转快的一流战争,无数中小企业夭折,最终形成了仅存的少数独角兽品牌,同时在残酷的竞争中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024年,钢铁、煤炭等高耗能行业开始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去产能的循环。 与家电行业不同,家电行业是一个自发的市场经济过程,产能的减少是不同的高耗能行业去产能由优者主导。由于钢铁和煤炭行业污染程度非常高,因此负外部性该行业需要通过第一次干预来完成。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金融业也进入了这样的循环。 只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家金融控制能力空间可以不断地换取时间,让金融能力周期的顶端持续钝化,才不会出现悲惨的西方式金融危机。 即便如此,今年仍有不少小型金融机构开始注销合并。 例如,近一个月撤并的乡镇银行数量已超过近一年的银行总数。 此外,中国香港是一个相对非常市场化的地区,因此金融能力的降低相对充足。 香港**交易所数据显示,继2024年创下49家券商倒闭的历史纪录后,今年已有30家本地券商倒闭。 这与供给侧改革期间大量中小钢铁厂、煤矿破产重组有什么区别?
高耗能行业是高污染行业,金融行业也是高污染行业,但这里的污染不是自然环境污染,而是冒着污染的风险,污染社会环境。金融部门的产能过剩周期,通常表现为过度杠杆化,超过了明斯基时刻的门槛,最后金融危机形式的去产能。然而,当金融业出现危机时,承担负担的不仅仅是金融业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负担,即所谓的负外部性。 基于此,金融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 每当金融部门出现危机时,最终的救助资金和调平**都是纳税人的钱。
但与此同时,每一次危机之后,无论是2024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24年的欧洲主权危机,还是2024年的疫情危机,金融业成为稳定经济的主力军。央行+财政部将通过释放基础货币、降低杠杆成本等方式,营造有利于稳定和扩大资产负债表的宽松环境,而这种传导机制主要依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区别在于,美国使用中央银行+资本市场,中国使用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金融的现代性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建立金融强国似乎是金融机构之间的较量比如,有多少一流的金融机构,有多少家具有定价权的交易所,有多少家国际金融中心,有多少家世界500强跨国金融集团,金融业产值的全球占比等等事实上,这是一场金融治理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金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的监管体系能否构建出对风险具有“群体免疫力”的有韧性、有韧性的分布式治理体系,而不是绝对的风险清除。
风险归零是一个相对传统的治理理念,以抵押品、财政信贷和商业银行为主财务 1阶段 0。现代经济中的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公司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零风险敞口银行的典当行运作模式根本无法服务。 现代金融是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一个金融强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消除风险,而是让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管理风险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如果还处于零风险的传统金融治理阶段,那么现代金融只能迅速沦为抵押品复合体齐全的“当铺”,而随着抵押品——主要是房地产——的缩水,资产负债表的突然下滑将进一步退化为国民信用。 也就是说,在监管审计中,金融机构有合规要求和对风险零容忍,最终只愿意为国有企业和地方**平台服务,获得国家信用背书。 这时,金融沦为金融,金融体系堕落到“计划经济”时代,很难说是“金融强国”,很难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真正的干金融”,只能说是服务广义的金融。
而如果金融与金融高度关联、相互束缚,边界越来越难以界定,我们总是被动地覆盖金融风险,虽然不会有金融危机,但会有金融危机。金融与金融的关系,其实就是金融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不能让**承担金融风险的责任。通过吸取经验教训,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可以:将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分开也是金融强国的主要标志。 否则,金融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将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和政治制度的稳定。
对中国来说,有时也是非自愿的。 次贷危机后国有金融部门成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工具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地方基础设施,都需要金融业的资金支持。 这催生了一个一个世纪以来,金融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及整个社会资产负债表上的“大跃进”。 在此背景下,做金融业是可斩首的
看似投资,实则是成群结队地追风看似在做风控,实则是“城投债的信念”。看似是投资顾问,其实是营销做流量它似乎在做研究,但实际上它在询问新闻。 在“假装做理财”的背景下,价值投资被包装成“时间的玫瑰”,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客户更耐心地等待,但实际上,它害怕赎回会采取拖延策略,长唱短歌,偏离言行。
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严肃的金融业浮躁喧嚣,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专业化经过严格监管,出现了焦虑和犹豫,风险偏好几乎跌至冰点,躺平无为。剩下的都是靠着私生活和大废话来赢得流量的网红经理人,他们以时间为时计,当行情下跌时,他们无视市场实际情况,大肆吹嘘牛市,误导了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却靠管理费赚了很多钱。
这些假装做金融的混乱形象,正处于金融去产能的大循环之下严密管制的暴风雨冲走了泥沙真正的金融从业者,不光是赚钱不亏,而是要以敬畏的态度面对市场,以诚实的态度面对投资者,以金融善良的理念面对监管者。这一切的终极考验是专业的专业精神。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应该走极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最终目标当然不是绝对的风险归零,但要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 发展而非过度管制,通过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通过金融新形态促进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是金融治理的终极目标,也是金融强国的典型体现。
近几个月来,无论是政治局会议、金融工作会议,还是经济工作会议,都表明了高层继续严格监管金融业的决心,但思想和语气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鼓励和支持组建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提出全力发展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一系列新型金融业态。
特别是决策层总的思路发生了重大调整,就是“以进促稳”、“先立后垮”,在年初的总理座谈会上也提到了这一点你不能只踩刹车而不踩油门”。归根结底,仍需继续推动金融发展。许多过度监管的做法不仅无法消除风险,而且还会造成长期的金融抑制。 金融治理体系是环境和土壤,什么样的环境和土壤生长什么样的庄稼,“假融资”现象,需要金融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如果缺少长期法治,市场与市场的界限不清晰,财政金融纠缠不清,主要依靠政策发布和战役管理无法形成长期预期,势必让金融投机资本钻破漏洞。
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当前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形势下,除了继续应对“假做金融”的乱象。更重要的是重建“金融发展”理念和互信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减少人为监督,转向依靠法治、市场、社会监督。 这样,才能调动真正专业的金融融资远安金融,让好钱赶坏钱,打造真正的金融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