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近日召开的特别记者会上表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十年来取得积极成效,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举措不断深化。 而“绿色”则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座谈会上,还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等系列蓝皮书,相关负责人对系列蓝皮书进行了解读。
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良好环境,加强生态治理,寻求绿色发展新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对此,徐建平表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已从“五通”拓展到健康、绿色等新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先后出台了加强境外项目环境管理、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政策文件。
二是合作共识不断凝聚。 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北京“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和“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
三是务实合作进一步推进。 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项目,为共建国家能源供应向高效、清洁、多元化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印尼青山工业园、老挝万象赛塞塔低碳示范区等一批与共建国合作开展的标志性项目,将绿色理念与中国技术广泛融合,在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得到了共建国家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国家建设的人文基础。 中共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齐伟表示,“一带一路”跨越了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人民的共同心意和认识是其稳步深远发展的社会基础。 为此,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起了“丝路心连心”倡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聚焦人文民生两大领域,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民间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动员、国际交流、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深入全国基层“毛细血管”,实施更多脚踏实地的公益项目。 二是努力形成更多典型示范,不仅旨在形成“健康爱心套餐”“丝路大家庭”等一批代表性项目,更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务实高效的机制平台,更加勇于开展一系列赢得民心、惠及民生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推动建设健康绿色丝绸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此,徐建平表示,健康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健康丝绸之路为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包括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不断提升健康发展能力,扎实开展传统医药合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价值。 近两年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4年)》顺利实施,八大主力任务、23个专题栏目计划有序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 主要体现在中医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中医药资源交流有序推进,中医药与中医药科技衔接畅通,中医药人文联系日益加强。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何不断取得新进展、取得新成效?徐建平表示,将统筹推进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不仅要不断完善标志性项目的系统化、协调化、可持续规划、建设和运营,还要做好做强“菌草”、鲁班工场等品牌项目,努力打造一批凝聚人心、脚踏实地的民生项目。
徐建平介绍,例如,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优势,持续打造中非合作标志性项目,帮助非洲国家缩小基础设施差距,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港口、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 鼓励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新项目建设,共建农业、工业等产业园区,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中国将充分发挥援外资源,继续推动更多“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在非洲生根结出硕果,深入开展“鲁班工场”、“万村联通”、“光明行”等民生工程,帮助非洲国家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
*: 中国 ** 新闻 作者:张伟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