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友好、诚、善、忍理念在周边国家弘扬十周年。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得以实现,许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惠及东南亚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相辅相成,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2024年提出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盟的基本和平条约,体现了成员国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普遍原则。 回首过去,中国是最早签署该条约的东盟以外国家之一,十年后,中国提出了友好、真诚、包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友好、诚恳、包容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几十年来在国际交往中促进永久和平与合作的一贯承诺。 从那时起,这一概念演变为涵盖全人类利益的三个全球倡议,即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 《条约》签署20年后,中国通过发起三大全球倡议,成功地将《条约》的共同愿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这三项全球倡议在通过发展合作谋求持久和平与繁荣方面具有互补性,这使其成为现有不善待治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充分替代品。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发展与安全从来都不是相互排斥的。 发展被视为安全的基础,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诚然,没有和平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 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和平。
虽然满足发展需要是一项普遍的追求,但仅靠任何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无法保证集体安全的。 另一方面,在“友、诚、利、忍”的理念下,只有愿意分享发展红利的人,才能带来和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凝聚着智慧,包括专业知识、经验乃至繁荣。 这种理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富邻”的范围。 “一带一路”倡议(BRI)是一项超越中国“近邻”的全球倡议。
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已成为根据《联合国2024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跨境合作的发展平台。
与“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全球发展倡议与欧盟的全球门户倡议和七国集团的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后两者主要由私人投资回报驱动。
不可否认,亲和、诚、包容的理念极大地改变了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和物流互联互通的格局。 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的建成,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持的友好精神的不断鼓励。
随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八项行动的公布,中国周边外交框架下的“亲诚、互利、包容”外交理念,正在更高、更广阔的维度上探索东盟的发展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二个十年,更多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倡议成为东盟发展议程的新焦点。 同时,也是针对东盟六国的7亿人民的福祉开启了新的发展时代。
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实体基础设施“硬联通”不同,“八项行动”侧重于能力建设和技术赋能,以满足“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社会需求,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软联通”的新维度。
与此同时,小而美丽的民生支持项目预计将激增,使包括东盟在内的全球南方的数亿人受益。
与过去的巨大发展相比,这些项目的规模微不足道。 尽管如此,这些项目的实施是重要的一步,有望帮助重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竞争力。 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始终良好和包容的伙伴关系,以及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可以有所作为的创造力。
回首过去,中国与东盟追求友好关系的共同愿望,或许只是出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发起国和签署国可能没有想到,该条约历经数次挫折释放出的多维发展潜力,将惠及中国和东盟20多亿人。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为已经建立的善意和包容性伙伴关系是理所当然的。 在庆祝“亲诚、互利、包容”理念提出10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东盟关系的核心要素“就近”必须格外谨慎对待,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秩序下全球信任赤字不断扩大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