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现场截图)。
孩子“不缺爱”的标准是什么?
李银河老师:
关于对孩子“不缺爱”的标准,我是这么认为的他的价值观的基调应该是爱,而不是恨。
有很多家庭(全世界都是这样)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他们从小就在谈论仇恨,他们应该憎恨这个,他们应该摧毁那个,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让孩子充满爱。
那么“爱”就有两种了,一种是小爱,一种是大爱。
爱的标准是爱父母、爱家人、爱亲戚、爱朋友。 社会学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导师叫费晓彤,他也是我自己的导师,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差分阶模式”。,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就像一块扔在湖面上的小石头,水面就会产生一圈圈的涟漪中间的核心是他自己,然后是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
中国人的社会格局就像以自身为中心的水涟漪,越推越远,越推越薄,可以拉伸,可以缩回,随着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它产生了不同的圈子。 所以在中国,孩子很容易知道什么是“小爱”。
同时,也应该向孩子灌输伟大的爱。 什么是伟大的爱?比如,爱社会、爱世界、爱祖国。 西方**教义你必须爱你的邻居也就是说,他不是你家的人,他是你的邻居,你也应该爱他。 从自身角度讲,修身养性,家庭和睦,治国理政,平视天下,热爱我们中国悠久的文化,爱人,这就是大爱。
沈怡老师:费晓彤老师的《微分秩序模式》是《中国农村》中的一章,是高中生入学必读的第一本书,我推荐大家读一读。
说到爱情,其实很简单,也比较接地气你如何让你的孩子体验爱?
如果你的孩子回到家,父母不停地向孩子抱怨,比如妈好烦人,你爸爸又喝酒了,他在工作中有多生气;或者如果新学期有新老师,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我们会发现什么新事物和新的快乐在一起,而是新老师不如老老师......父母无意的抱怨会让孩子批判性地看待世界。
如果他养成这种挑剔的习,如果他亲近,他可能每天都不快乐,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未来的家庭生活估计都很难实现幸福。
所以说到这个爱的标准,就不缺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习用爱对待孩子的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温暖。
如何表达爱意?
李银河老师:
在爱的表达上确实存在文化差异。 以我自己为例,在我在美国留学的六年里,当我看到美国人之间的家庭关系时,他们经常说“我爱你”,对他们的爱人和父母说这句话。 结果,当我回到中国时,我对母亲说了“我爱你”,说出来的时候我很尴尬。
我们中国人比较矜持,不太习地告诉父母我爱你,认为有行动表现出来是件好事,甚至恋人也不怎么说我爱你。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不是如何表达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爱的问题。
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能只爱自己,你必须爱别人。 将来,如果他想和某人建立亲密关系,那就告诉孩子他们想要爱,我觉得这比如何表达爱更重要。
沈怡老师:一方面是让孩子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按照行为采取行动。 包括我在学校当班主任的时候,每学期末,我都会让孩子们写一张小小的感谢信,我说你想感谢谁就感谢谁,大家都写了三篇文章,然后他们感谢一切,感谢家长、老师、同学,感谢冬天的暖气。 事实上,这是让您的孩子感受别人给他什么以及他应该如何回应的一种方式。
现在流行一句话,父母的爱是女儿最大的嫁妆。 我觉得最好的嫁妆,不只是让孩子表达出来,还要有一个比较融洽的家庭关系,温馨和睦,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 其实你有没有注意到,如果你家里的父母特别支持你,这个孩子就会有信心,我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有一个女孩特别惨,她的丈夫把他们的钱都骗走了,还欠了很多债,然后和女主最好的朋友跑了, 但女主还是笑着去公司上班,去解决问题。同时,女主有一个好朋友,这个女孩也是一名律师,但是这个女孩的家人,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说她是个失败者,她要为家庭赚钱,所以她没有信心去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
相反,虽然女主的人生很不幸,但因为父母100%支持她,她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勇敢。 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家是一个能给人动力和温暖的地方。
李银河老师:
言语胜于例子,每个孩子从小就是一张白纸,所以他会观察父母,如果夫妻俩一直吵架,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
我记得我调查过一对夫妇,他们的关系不是很好,有一次他们在孩子面前吵架,其中一个说:“离婚没关系,这个孩子呢?男孩听到这话,泪流满面,因为他觉得父母的坏情绪是因为他,他会把这份愧疚带给自己。
所以我觉得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关系好,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很高,如果父母不和睦,那么孩子有时候会留下阴影。 不幸的人用一生**童年,他一生都非常纠结,他用一生**自己的童年创伤,有时候虽然他很厌倦这种生活,但会无形中背负着家庭的烙印,然后慢慢重现这样的生活,孩子也特别容易离婚, 这是常规的。
沈怡老师:我表姐,她在北京考上了大学,她有个北京户口,但她是外地读书的学生,后来在即将参加高考的时候,我姑姑为了方便她进考场,在考场附近租了一家旅馆, 事实上,这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第二天就要参加高考了,姑姑临走的时候很认真地看着表妹“我牺牲这么多就是为了你,要花钱费力,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习,我都为你做。 ”
也许这样的表情也让孩子的内心感到非常紧张,所以我一直记得这件事。 我们常说,别人是你的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影响着别人,也影响着你自己。
父母如何控制
你有多爱和保护你的孩子?
李银河老师:
我认为首先,不可能无限地满足孩子。 许多父母会陷入一种误解,认为如果我不满足我的孩子,我就不能和他一起生活。 我不认为是这样,我必须给他一个底线。
第二点是要从小制定规则。 比如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撒谎,人至少要有一些生活原则,我看到有很多人追着孩子去喂,这个不建议,你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尽量自己做, 比如一些家务。
第三,不要被评分。 把孩子当朋友,而不是中国习君主制、朝臣、父子,是一件非常致命的事情。 你和孩子的性格是平等的,我们要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对父母说我爱你,也要引导父母,鼓励父母对孩子说我错了,对不起,这才是真正的家庭和睦。
第四,给孩子爱,不要试图回报。 我们很多在中国的父母特别想回报,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是我的恩情,以后我老了你也得得到回报,他养孩子就像养老投资一样。
费晓彤也特别谈到了这个话题我们和西方的亲子关系的区别之一是,中国称之为“反馈模式”,西方称之为“接力模式”。 那是什么意思?就连中国的父母也会认为,生下你,养育你,是我大恩大惠,你以后要报答我,供养我,已经写进了《民法典》,法律上规定,儿子不供养父母,父母可以起诉法院。
我认为,这种“喂养模式”其实是在农业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我们中国,在农耕文明时期,10%的农民老了就没有生活了,如果儿子不供养他,他就没有养活自己的手段,地区不流动,社会的辅助机构不完善,他没有养老金, 没有养老金,子女养老金是刚性需求。
然而,在西方,父母抚养孩子后,法律并没有说孩子必须有养活父母的义务,所以他是上一代抚养下一代,下一代抚养下一代,这是一种“接力模式”。 我想这是因为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后,老年人一般都有养老金和养老金。
所以在中国越来越现代化之后,慢慢地我想中国人的思维也会从这种“反馈模式”转向“接力模式”,如果每个人都有养老金养老金,更关心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付出。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儿童
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李银河老师:
请允许我谈两点。 第一点是,在中国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多传统的中国家庭并不重视感情,这在中国确实是一个不太好的传统。
在古代,我们的婚姻中,我们讲究父母媒婆的话,很多人在婚前没有一点感情,然后头巾就露了出来,让双方知道对方长得好看又丑,婚前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感情交流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很多父母直到现在都没有感情的原因。
因此,如果一个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孩子想要拥有一段健康亲密的关系,那么未来的婚姻关系就必须以情感为导向,必须找到一个自己喜欢、有感情的人。
第二点是,传统家庭一般以男女为主,男性不如女性,要想摆脱传统家庭的影响,就得找一个一个与自己性格完全相等的人建立一种现代的、充满爱心的、健康的亲密关系,对自己会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