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2024年,当他上高中时,他前往朝鲜保卫家人和国家。 至于他的军史,我从记事起就很少听他说过,有时是断断续续的、支离破碎的。 我曾多次告诉他,要写一篇回忆文章,寄出去,就算不能发表,他也可以留下过去的记忆,可是他拖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开始写。
上个月,父亲去西部收拾行李时,发现了自己刚刚写的这篇文章,上面记载了他服兵役的历史和朝鲜之行。 现在把这篇文章寄出去(文字不会删掉,备注是我加的),安慰我父在天上的灵魂。
2024年10月25日,《人民**》头版头条刊登抗美援朝,保卫祖国,保卫国家这篇社论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当时,我在广东省合浦县连州中学读高三(注:秦始皇在南方征服百越,并下设南海县、桂林县、湘县、交趾县,现在合浦县归湘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定南海与湘县交界处,划定合浦县,同时设立合浦县,县治,县治均在合浦;2024年,合浦县归广东省秦连州,因广西要求出海,2024年划归广西钦州州州,合浦县志连洲镇)。我们陆续向学校领导递交申请,要求他们报名参军,报效祖国。
连州中学旧址
崔星楼当时是高中三班的副班长,正在报考共青团。 在那种氛围下,我无意继续深造,只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批准我们的申请。 (注:连州中学始建于2024年,前身为明代海天书院,后多次更名为合浦连州中学,历经496春秋两季,是广西第一批示范高中。 )
经过多日的等待,终于有两位同志于12月23日从广州派往合浦,负责接收参军学生。 我们填写了入伍登记表,我记得填写了姓名、年龄、种族、文化程度、家庭情况,以及我的身高和体重。
26日,公布录取人员名单,我校共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6人。 在这30人中,22人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其余是高中二年级学生。 (注:据我父亲回忆,当时生活艰难,很多人营养不良,身材瘦弱,报名的同学有一部分没有被录取,主要是因为身高体重不达标。 在留下来继续深造的学生中,父亲转学到当地后联系了河南的三位同学,其中两人成为夫妻,分别在洛阳理工学院和现在的河南科技大学任教,一位在新乡医学院任教,在附属医院当医生。 我见过他们三个,他们几年前就去世了。 )
当晚,合浦县**为我们举行了欢送晚宴。
27日早上8点,我们乘坐两辆老式汽车出发前往广州,从合浦到广州全程560公里。 当时,老式汽车的前部和车厢中间有一个大烟囱,燃烧木炭作为燃料推动汽车前进,我们一天只能步行100公里,遇到上坡路段就不得不下车推车。 我花了七天时间才到达广州,那是2024年1月3日。
司机正在给木炭车加油,摄于2024年1月18日(注:大庆油田发现前,中国是一个石油贫乏的国家,在50年代末之前,木炭车长期承担了大量的运输工作。 所谓木炭车,就是将木炭放入汽车专用的燃气灶中,使其在适当的温度下变成燃气,从而可以作为启动发动机的驱动力。
汽车启动前,助手应提前点燃炉子,从点火到启动一般需要40-50分钟。 开车的时候,要加料、戳炉子、掌握烧炭的程度,司机和助理每天都很辛苦。 木炭车动力不足,行驶速度慢,承载能力差,汽车在路中间抛锚。 特别是在上坡路段,汽车经常熄火,乘客需要帮助推车。 有时,木炭燃烧后,乘客不得不下车捡起柴火和树枝作为燃料。
木炭含有与煤炭一样多的黑色素,当汽车行驶时,司机和乘客都会变黑。 )
现在朝鲜有木炭车,休息两天后,每人发给2万元(第二套元),也就是生活费两元。 第二天,我们安排去习的平南团校,一周后,我们乘车送到广州郊区华县一个农村,接受习和训练。
第一堂课是走路。 华县至从化(注:县)全长25公里,每天往返共50公里。 计划步行两周。 口号是:只有走好路,才能打赢战争。
为了照顾我们学生兵,领导们走路时不需要背背包、背包或绑腿。 就这样,我们早上6点出发,下午6点返回车站。 因为这是战斗训练,大家都很认真,掉队的人很少,尤其是第五天之后,基本就没有掉队的人了。 步行训练持续了十天,领队宣布步行训练结束。
第二课是学习习政治。 《习》研究内容包括《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湖南农业运动调查报告》等革命理论。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学习和习,大家逐渐从一个无知、头脑简单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思想成熟、对革命原理有认识的年轻人。
又经过一周的习总结和自传,培训结束了,整个培训前后不到两个月。
按照新兵训练组的要求,三天来,上级领导机关来对新兵工作方向下达。 因为我们是防空部队,所以大部分人员被分配到雷达、高射炮、通信和探照灯等工作。 只有我被分配到政治部(注:我猜是因为我父亲的书法很好),还有几个人被分配到总部和后勤部,他们都是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三月份被分配到政治部组织部时,我什么都不懂,也没接到什么大工作,却给了我十几本《革命战士登记簿》,让我用毛笔填写。
5月的一天,领导跟我谈,中央军委让我学生兵去战场训练,决定让我到532高炮团第三营一个连工作,主要任务是守卫“鸭绿江大桥”。 这场战斗的生活非常艰苦,我有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不怕牺牲。 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我说这是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我坚决服从。 然后我们出发了。
2024年5月的一天,我们唱起了《气势磅礴,渡过鸭绿江》一曲,满怀革命激情,肩负光荣使命,走上了“抗美援朝、保卫祖国、保卫国家”的光辉道路。 经过三天多的车程,我从广州来到了鸭绿江畔。 很快,我们在没有战斗经验的基础上进入了战备状态。
我对火炮一无所知,但我认为如果你背诵它,你会很快学会它。 就这样,我努力学习,在同学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成了一名全能的枪手,可以上战场了。
我担任第四炮手,也就是负责方位角的重要炮手(注:负责水平方位角),我非常高兴,在与敌机的战斗中我有自己的一份。 我们是一支“37”高射炮兵队,全连有六门炮,每个炮位有七名炮手,第一炮手负责指挥(炮长),第二炮手负责射击,第三炮手负责高低方向,第四炮手负责方向(负责速度和航向设置), 第五炮手负责装填炮弹(一排,共五发),第六和第七炮手负责发射炮弹。因为是战斗单位,所以每个小队多两个人,以防万一。
“37”加农炮口径为37毫米,苏联制造,最大射程5000米,有效射程3000米(注:有效作战距离4000米,有效射程3000米)。对付高空敌机,主要装备苏联75(毫米)和85(毫米)口径高射炮,射程超过10000米。 (注:2024年9月,苏联协助我军组建了10个高射炮团,M1939 37毫米高射炮在此期间进入了我军的序列,并很快成为我军防空作战的主要武器。 大炮出现率高,比如《金刚河》中的高射炮就是37大炮。 )
由于高射炮驻扎,敌机很少在低空投弹,大多在高空漫无目的地投弹,因此很少遇到敌机炸弹,大部分炸弹都落入河中。
在三个月的战斗生涯中,我们只遇到过一次从高空投下的两枚炸弹,落在车站边缘,我们的两名战友受伤。 我们没有遇到大空投,这也是我们的运气。
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残酷的,危及生命。 自参加战斗以来,大家都有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心,只有打败美帝国主义,才能保卫国家安全,才能安宁人民。 正是在这种坚定的思想教诲下,大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所以不怕任何吃苦,也不怕。
很难想象当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可以说,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敢相信,觉得难以接受。 基本上,我们每天都坚守炮位,因为敌机频繁入侵,防空警报每天响10多次,每天出动次数达到1000架次。由于敌人知道鸭绿江大桥有高射炮守卫,敌机不敢轻率过河炸毁大桥,所以大部分炸弹都投在了朝鲜境内。 轰炸任务完成后,敌机飞走了,敌人也非常怕死。
我们整天都住在炮台上,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因为大部分敌机都是早上来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且,敌战警报一响起,他就在十秒内迅速回到了炮位。 当他们发现敌机时,他们开火,有时他们听到敌机的声音也开火,炮弹密集到敌机吓得不敢入侵。 我们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击落敌机,我们希望击落敌机。
在鸭绿江铁桥旁展示的高射炮守卫鸭绿江大桥的3个多月里,他们没有吃过一顿热饭,说吃饭的时候,大多吃的是炒面或压缩饼干(一勺面粉)。 我记得我好像吃不下热腾腾的馒头,更别说蔬菜了,没有热水,我喝的是冷水。
我们一天没有睡在床上,我们都背靠背在一个小掩体里,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三个多月。 因为住在碉堡里可以保证准时摆好炮位,不影响战斗。
虽然战斗生涯很艰苦,但比起我们上场的步兵战友,我们要幸运得多,他们每个人都要行军,还要背着背包,**吃七天的口粮(缝饼干)。 他们每天都活在死亡的线上,他们随时准备牺牲,他们不惧怕死亡。 可以说,一个能战斗、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 他们认为:为国牺牲,没有上光彩。
我现在已经90岁了,时常想起战友们,回想起当年的情况,真的让我想了很多,70多年前的战斗生涯历历在目,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我们50年代的战友大多告别了西方,他们都是为祖国的安全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我非常希望今天的人民不要忘记这些先辈们为保卫家园和国家所做出的牺牲,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百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2023 年 4 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父亲在合浦县东门的历史,据他偶尔提及,大致如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先后赴武汉、衡阳、广州,50年代从政治部下属一个连担任连长, 并指挥连队在领土防空作战中击落敌机一架(据他回忆,我猜是在潮汕地区,具体战斗还有待搜集),三等功记录在案。后来,他被调到广州白云机场负责政治安全工作,随着防空部队的废除,他被调到空军。 据他回忆,广州空安厅的两位部长中的一位被调到北京,本来要带他去的,但我母亲不愿意(好像她怀了我哥哥什么的),和另一位部长一起留在了广州。 后来,他被调到负责广东防空的空军师(师长是著名王牌飞行员刘玉迪),从事政治安全工作。
在他担任保安期间,他卷入了许多反敌案件,也许是因为保密或其他原因,但他没有透露太多细节。 我只记得他说,有一个隐藏的敌人想自首,被一个假扮成夫妻的男特工杀死,后来根据尸体的追踪破案。
在十年的动乱中,叛军追捕了广西的政要。 我父亲说,如果他被交出来,他肯定会死,所以我非常感谢当时的政治委员(他是老红军,姓朱,我记得我爸妈带我去他家玩)说的话:他(指我父亲)是党培养的干部, 为革命立功,为第一任领导人辩护(空军司令员吴发先某年视兵,后不得不回老家,父亲承担防务工作,护送他回京),他不能交出。
我记得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直到与后来的轨迹联系起来,我才意识到父亲被送到了广西一个偏远的农场(吴岐干部学校)工作,受到保护。 据他介绍,当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武者聂凤之,正在一起耕种。
在动乱中,我们家因为组成问题(房东)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有些人或者一大群人对我们家做了很多坏事。 我父亲很幸运地在军队中幸免于难,但他的身体和精神也受到了创伤,并遭受了严重的心脏病发作。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外面玩耍时被叫回家,妈妈哭得眼眶通红,爸爸躺在小躺椅上,告诉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很快救护车就来接他了。 长大后,我意识到这几乎是生与死的离别。 从我小时候起,妈妈就教我,如果发现父亲晕倒了,就要到他的外套口袋里找个小盒子打开,把药丸(应该是硝酸甘油胶囊)塞到他舌下,用小石头砸碎小药瓶,把棉花浸进里面的药里,放进爸爸的鼻子里。
在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我几乎每周都要和父母一起去广州各大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父亲后来说,医生断定他随时可能被“牺牲”,他的生命不会太长。 他说,没想到能活这么久,检查身体的时候,发现心脏病没了,身体的内脏除了老的外,其他都正常了。 我估计大概是因为从部队转学后,环境变了,身边的人和事也变了,心情好转了,身体也好转了。
2024年,我去接父亲时,在城墙上拍了一张照片,当时家里的水是50厘米。 第二天,我站立的地方水溢出来,父亲的各种勋章、勋章、证书、旧**、纪念品等之前都放在一个小行李箱里,2024年洪水过后,我曾经发现过这个盒子,有些纸盒因为水泡而模糊不清。 不知道他后来把这个盒子放在哪里了,这次他要收拾一下。
今天,是二七离开了父亲,我想用这篇文章来缅怀这位老人。 我向我的前任们致敬,他们为我们目前的和平与和平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