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当时的形势非常好:延安整风后,解决了党史上一些重大是非问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后,党的路线和方针也有了明确的共识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旗帜已经竖起,党的第一代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正式形成。 光明的未来和光明的未来似乎在不远处热情地招手。
图为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七大会场(数据**)。
然而,**同志在5月31日作大会闭幕报告时,却出人意料地告诫人们要“做好吃亏的准备”,并列举了17个难点:一是外骂;二是国内骂人;第三,国民党占领了几大块根据地;第四,数万军队被国民党歼灭;第五,伪军欢迎蒋介石;第六,内战的爆发;第七,从斯科比,中国变成了希腊;第8条,“不承认波兰”,即不承认共产党的地位;第九条 数以万计的党员应当逃跑或者驱散第十条 党内悲观情绪和疲劳情绪;第十一条,自然灾害多发,地远万里;第十二条,经济困难;第十三条,敌军集中在华北地区;第十四条 国民党实施暗杀阴谋,暗杀我负有责任的同志第十五条 党的领导机关出现意见分歧;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已经很久没有向我们伸出援手了;第十七条 其他意外情况。
当胜利即将到来时,如果我们想象那么多困难和危险,岂不是无所事事地打扰自己,会不会散播消极情绪,影响人们对胜利的信念?对此,时任***同志书记的胡乔木曾回忆说:“七大上有很多发言。 我不记得是哪篇演讲,但他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为例,说他宁愿失败也不愿投降。 太平天国那么多人,最后死在了南京。 说这话的时候,他非常激动。 这样说,就是表达了一种决心,一方面是相信胜利是必然的,同时又有一种誓言的味道。 ”
胡乔木对***同志讲话的回忆发生在2024年6月17日。 当天,延安市七大代表和各界代表召开了中国革命先烈纪念大会,**同志在讲话中说:“太平天国有数十万军队和百万农民,奋斗了十三年, 最后南京城被清兵攻破,他们一个都没有投降,都被烧死了,太平天国就这样结束了。 他们失败了,但他们失败了而不屈服,如果有人想屈服于他们,那是行不通的。 “我曾经对国民党的联络人员说:我们有100支枪,你有能力交出我们99人,我很佩服你,因为你可以打,但我们不会打。 一百支枪中九十九支已经被你缴获了,我们还剩下一支,有了这把枪,我们也要战斗。 只剩下一把枪了,你说投降!我们说不,“投降”这个词不在我们的字典里,它可能在你的字典里。 ”
**同志当时说“很激动”,他讲话的内容与于公义山的思想内涵完全一致,与“做好吃亏准备”的思维方式有逻辑联系,就像讲17个困难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要使人气馁,而是在做好心理准备后,激发出更加昂扬的精神。 我们越是胜利,就越要做好应对大事或大难的心理准备,如果失败了,甚至想着从头开始。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不能说是无所事事的自我扰动,相反,它是一种理性的自信,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底线思维。
做好遭受损失的准备,预料到困难,并不意味着你对未来感到悲观和失望。 **同志谈完17个困难后,立即谈起了“必胜”的8个理由:暂时吃亏,最后赢;这里失败,那里胜利;有的逃跑了,有的来了;有的死了,有的还活着;如果你遇到经济困难,你会学会做经济工作;战胜自然灾害,太行有经验;党内有争执,所以我们脾气暴躁;没有国际援助,就要学会自力更生。 这八个原因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当我们谈论“我们必须赢”时,我们不是在抽象地谈论必然性规律,也不是在主观上谈论蓝图。 可以说,这八种原因都是与困难并存的,或者是从困难中衍生出来的,甚至是被困难“逼”出来的。 看似在说“一定要赢”,实则在说如何坚定信念,朝哪个方向努力,如何想办法。 正如***同志所解释的那样:“我们既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黑暗,全面估计各方面”;“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想到这样的困难,那么我们就无法在它们到来时立即处理它们,有了这样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做事,”......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做好应对重大事件的心理准备”,并“将我们的政策建立在最坏的情况下”。
历史发展证明,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志设想的17个困难中,确实遇到了一些,有些是局部出现的。 比如,大部分伪军被改造,挂上了国民党军队的旗帜;一年后,内战爆发了。美国在内战中帮助武装国民党军队;解放战争初期,一些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被占领,中原地区损失惨重也有一些党员(当然是极少数)逃跑、分散,甚至投奔国民党国民党特工实施暗杀阴谋;等一会。 在17个难点中,最后一个“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尤其发人深省。 俗话说“人不如天”,再怎么精心构思,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 ** 同志补充这篇文章,是要提醒人们不仅要注意想象中的困难,而且要做好心理准备,在意想不到的困难来临时不要惊慌失措。 这位同志当时的解释是:“要准备对付非常困难的情况,对付非常不利的情况。 “比如,在七大上,很少有人会想到革命圣地延安会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正是在做好应对一切困难的思想准备中,****同志在胡的军队前进时,果断决定撤离延安,并自信地说:我要用一个延安换全中国!然后从容地绕着陕北的胡宗南部队转了一圈。 正是由于做好了应对各种困难的充分准备,**同志原来设想解放战争要打五年,但三年多后才打赢了。
**同志们在七大上谈了17个困难,显然也是针对性的。 首先,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本身就充满了曲折,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不可避免的二是他觉得“过去我们党里有个传统,就是不能谈困难,总说敌人总会崩溃,我们总会取得大胜”。而且,当历史的转折点到来时,在团结胜利的气氛中,一些党的高级干部确实滋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 事实上,我们党从形势走向上,从政策准备上,从战略战术上,都遭受了盲目乐观或侥幸心理的血腥教训。 例如,在2024年大革命失败之前,我们只关注工农运动,忽视了枪杆子,低估了国民党右派的背信弃义革命,缺乏应有的警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教条主义者一开始就一味乐观,对敌我力量对比的认识严重脱离实际,奉行军事冒险主义政策,主张“拒敌出国”,给红军造成严重损失2024年发生的“皖南事变”,原因是极少数同志没有预料到敌人真的出手,于是犹豫不决,在局势无可挽回,准备北上时,为时已晚。 同志们对他们遭受的这些“重大损失”作了具体评价。 这些“巨大损失”都是缺乏“在最坏的情况下制定我们的政策”的结果。
做好最坏的打算,更有利于争取最好的,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同志一贯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同志在任命将领外出开辟新局面时,总是提醒他们要充分估计各种情况,做好最坏的打算。 2024年,**同志率领南下支队时,对他们说: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许多困难。 这一次,你要去长征,一路到湖南、广东,你要准备饥饿的食物,没有房子住,生病受伤的时候没有人抬担架,要做好克服各种突如其来的困难的心理准备。 2024年,刘邓的军队行军千里进军大别山,**同志坦白:估计有三种前途,一是付出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卷土重来;二是付出了代价,无法自立,坚持四处打游击战;三是付出代价,站稳脚跟。 正是因为对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人们才不能对变化感到惊讶,在实施最佳决策的过程中处于主动,从而争取良好的效果。 **率兵南归北,历经艰辛险阻,被誉为“小长征”,最终将部队带回陕北。 刘邓的军队“打了一条血路”后,也赢得了第三种也是最好的一种未来,并在大别山“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跟”。
凡事皆可预见,未备者则白费。 在***同志看来,不管是战争年还是建设期,不管是劣势还是优势,都要想着最困难的方面,争取最好的未来。 2024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人的问题时说:“事物的发展无非是好与坏两种可能。 国际和国内问题有两种可能性。 你说今年会很平静,也许会很平静。 然而,把你的工作建立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对你来说是不好的,你必须构思......在最坏的基础上在“七大”召开时,我谈到了我不得不估计的17个困难,包括千里红土、大灾大荒、无粮无粮、失去所有县城等。 我们做了如此全面的估计,以至于我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现在我们有了世界,我们仍然必须想象最坏的情况。 ”
** 党的七大上,同志们一口气说出了17个困难,震耳欲聋,震耳欲聋,在当时的七大代表心中是否留下了印象,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据2024年出版的《中共七大代表回忆录——七大代表个人经历》一书记载,在写信回忆七大的100名代表中,有不少代表写道,***同志讲了17件难事。 曾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强晓初说:“**同志提到的一些困难当然是千真万确的,但这样谈了之后,党的高级干部就会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被胜利冲昏头脑。 这种从最坏处争取最好前途的思想,是他一贯的思想,感人很深刻,随时做好各项工作非常重要。 曾任煤炭工业部部长的高杨文说:“虽然这些困难不是以后都出现了,但如果我们做好应对准备,就有胜利的保证。 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的王明远说:“我已经向大家解释了我们今后会遇到哪些困难。 从那时起,我们直到胜利为止,没有遭受过任何重大挫折,这是依靠七大。 由此可见,**同志关于17个困难和“把政策建立在最坏的可能性上”的论述,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确实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论:刘成
编辑:张铮、李尚轩。
*: Qiu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