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圣诞节,拥抱2024年。 ”
年底,从南边的东莞到北边的哈尔滨,新一轮抵制外国倡议的浪潮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略显奇怪的是,这些原本缺乏自信的倡议,无一例外都打着“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的旗号。
2024年拍摄的商场圣诞元素,如今已经成为历史,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些中小学、幼儿园的抵制行动,圣诞元素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将不再可见,大街小巷都看不到圣诞树, 不仅在商场里看不到圣诞装饰品,就连圣诞装饰品也很少见。要知道,这些商品经济的试验田,是国外节日最追捧的,但任何噱头,都能直接带动成交额的上升。
就我自己在四线城市大型超市的亲身经历而言,今年不错,不仅没有过圣诞节和新年的浓郁气氛,甚至连人都没有几个,在进行舞龙舞狮开张仪式的金店门前,人也很少。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种变化只有十年,在我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最初几年,每一季,我写的报道都是圣诞节和元旦的繁荣,而我拍摄的新闻**则表现出浓浓的圣诞气氛,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我能想到,有一天我无意中走上街头的那一刻会成为历史, 但我从没想过,那些带有圣诞元素的新闻摄影作品会这么快成为历史。
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表明文化入侵已经非常严重。 这是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在《拒绝外国节日的建议书》中写的文字,在他们的认知中,一个举世追捧的节日,却只有我们因为“盲目服从、跟风”而“陷入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而10年前,学校和幼儿园都不是这样的,幼儿园会举办万圣节化装舞会,圣诞节也会庆祝。 现在回想起来,平安夜吃苹果是一段非常虔诚美好的回忆,至少,这是一个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世界的民族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没有人否认民族文化的博大,也没有人否认民族节日应该传承,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种颜色为什么有必要将大众对几乎包含所有宗教元素的圣诞节的追求提升到文化入侵的高度?为什么普通人追求幸福的尝试被污名化为盲目服从和追随潮流?为什么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外国节日不能吹嘘文化自信?
在世界上可以命名的大城市中,几乎都有一个“唐城”,无一例外,我们从未听过这些地方喊着要抵制春节、抵制唐城,但欣喜地看到一种不一样的文化在当地生根发芽,只有整体的自信挂在嘴边,十年, 一直以来,公共空间的圣诞元素几乎绝迹。
说到常识,所谓“民族智慧科学结晶”和当前农历的“真实中国特色”,其实是400多年前由欧洲耶稣会士和中国天主教徒编纂的毕竟,这是一部直接来自宗教人士的作品,无助于增强自信心。
到了明代末年,我们的传统历法在实际气象和天文学上都存在误差,特别是日食和月食的估计误差,根本无法指导生产和生活。 据《明史》记载,历法的“翻译计算”实际工作完全由“西人龙华民、邓玉汉”和“西人唐若旺、罗亚古”承担,带头的许光启、李之造也是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
明清死后,还没来得及普及的《史仙历》,就被顺治皇帝直接改名为《西新法历》,大致沿用了唐约翰定下的新历法,一直延续至今。 再补充一句,我们现在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也出自外国僧人制定的“定气法”,与“千年文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只有同名,确定的方法和日期也完全不同。
一个民族一边享受着来自西方的科技,一边喊着抵制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这不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精神**。 大家都知道,文明从来都不是单向输出的,但谁喊出来反抗,基本上就是在主动承认自己的影响力赢不了别人。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生认为,没有教育就没有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是希腊文明与宗教文明融合的产物。 希腊科学被大规模引入天主教欧洲,并形成了中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第一次学术复兴。 欧洲的这种学术复兴,稳步而缓慢,成功地实现了希腊文明与宗教文明的融合,为下一次文艺复兴和三百年后现代科学的最终诞生奠定了制度和观念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抵制外国节日,实际上是在抵制现代文明,而这种抵制对传统节日的推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只会阻碍一个民族融入现代文明世界。
圣诞节有中国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