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
郑向军. 近日,由中国出版人协会等11个协会学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汉字使用的倡议》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中国书法协会也是协办单位之一。 笔者从书法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待文献,可以归纳为几点:一是要用规范、美观的汉字;二是鼓励开发和使用优秀的字体字体产品,抵制“丑书”“怪书”字型产品三是要提高汉字的使用和社会规范的审美水平。
提交人认为,该倡议的发布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近年来,在一些电视台、电影、书籍、报纸等媒体中,确实充斥着粗俗、肤浅、奇特的字体,尤其是一些没有书法基础和审美特征的手写字体的产物。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方面,公共书法的审美水平亟待提高。 另一方面,在手写字体库中,既符合流行书法审美,又具有书法艺术特色的字体并不多。
流行书法的美学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要通俗易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与书法的接触越来越少,对书法的认知和理解只停留在自己对“美”的追求上。 前段时间,某电视台播出的《苗墨中国心》节目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桥:颜振清的《祭祀侄子的手稿》摆在观众面前,有人以为是一本“丑书”。 这显示了大众对书法的审美状态。
判断书法的好坏,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书法史上是否有深入研究过习某一岗位;你有没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认识? 但是,从目前常见的手写字体字体的表现来看,可以认为设计师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 正是这类人设计的手写字体字体库,迎合了某些人书法的审美需求,导致了没有文化内涵的手写字体字体的传播。
这一举措要引起书法从业者和书法爱好者的重视,文艺创作、文艺产品、文创产品都是人民的天性,广大书法从业者要肩负起为全民提高书法美感的责任。 这里要区分大众书法审美中对“美”的理解和书法专业人士眼中的“美”。 通俗书法的审美一般从“通俗”和“俚语”入手,判断“美”和“丑”;书法专业人士一般从“雅”的角度出发,追求书法的个性和艺术性,其中不乏“丑如美”的艺术风格,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基于此,书法工作者应从通俗书法美学的角度出发,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有人性的书法作品。 手写字体库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和人的天性。
从书法史上看,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实用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是随着汉字的创作而产生的,其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实用性。 随着汉魏晋末年书法的审美意识的提高,其艺术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进而经历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很长一段时期,一方面,书法在人们的学习和习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对书法艺术性的追求也在不断发展。 直到**,随着钢笔传入中国,人们的日常书写逐渐被硬笔取代毛笔。 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硬笔的使用也在减少。 至此,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几乎被割裂开来。 如今的书法从业者和爱好者对探索其艺术性更感兴趣,各种书法展览也为书法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平台。
结合《倡议》,从实用性出发,书法家仍能运用当代书法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书法家可以从通俗书法美学的角度出发,创作出既有书法内涵又有人性字形的字体。 试想一下,如果这样一个字体库不断丰富,逐步为社会提供一个艺术与人性并存的标准化字体字体库,公众的书法审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因此,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可以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也符合社会应用的快速发展,可以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使书法在当代社会中散发出新的活力。
事实上,书法从业者在一些重要活动中已经开始尝试这一点,比如北京冬奥会的字体设计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字体库,都是由许多专家学者完成的。 以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携手共创未来”为代表的特殊字体设计,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艺术性,为本届冬奥会的视觉形象增添了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