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
从东汉的文艺、科技等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窥见东汉的面貌。
文献。 东汉文学随着时代而变化。
早期基本继承了西汉的风格,修辞华丽。
中期,由于政治上的黑暗,学者的力量减弱,文学陷入低谷,然后逐渐恢复,写作风格发生变化。
后期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三代的文学。
东汉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赋、散文、岳府诗三种形式。
1.傅。 大富在西汉武帝时代发展得相当成熟,所以东汉很难取得进展。
发展的步伐,由此而代之的是各种抒情作品的小傅。 这些小傅大多摆脱了大傅的奢侈和刻板的格式,意境比较新鲜。 特别是东汉末年乱世的悲惨处境,为小傅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内容更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和痛苦、抑郁的宣泄。
2.散文。 在散文方面,主要是班固所著的《汉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东汉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东汉晚期,也有一些批评社会现实的政治文章。
3.岳府诗。
东汉诗歌大多是“悲欢离合,命运送出”的优秀民间作品。 它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广泛而深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当时岳府民歌的影响下,也有一些仿越府写成的五字诗。 这些作品比《月府诗篇》还要长。 题材多样,借鉴了月夫的手法,叙事更加曲折,字句易动,意境隽永。 以《十九首古诗》为代表,说明东汉晚期文人五字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史学。
1.《汉书》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王朝史著作。
班固花了20多年才完成《汉书》的大部分内容,但班固却因卷入斗仙事变而死在狱中。
《汉书》编年始于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结束于王莽帝四年(公元23年),历时12代,距今230年。 内容宏大,结构严谨。 包括12个时期,8个表格,10个编年史,70个传记,共100篇文章。
《汉书》废除了《史记》中“家”的风格,《史记》《表》《编年史》《传》四个部分的编排方式与《史记》几乎相同。
“编年史”和“表格”用于记录事件和历史进程。
将“书”改为“志”,刻意突出了“御训”在全书上的主导地位,加强了“训”的纲领性运作,这一做法受到后世的高度重视。
“传记”用来描述各民族、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比较充实。
汉书首次创立了《百官百臣表》和《古今百姓表》。
同时,《汉书》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术文学等。
2、《韩姬》。
东汉的另一部史学著作是荀越所著的《汉辑》,是一部西汉史编年史,共三十卷。
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对《汉书》进行删减,并对其进行简化,因此内容基本超出了《汉书》的范围。
《汉记》的贡献在于,继春秋时期和《左传》之后,它再次采用了编年史的风格,成为与《汉记》传记并重的两种基本史书体裁。
5. 文本。 《硕文杰字》(简称《硕文》)成于东汉,是第一本系统分析汉字形状、研究汉字起源的汉字书。
十四本原创书籍和一本叙事。 正文以小篆为主,包括9353字,古文、周文等不同重文1163字,注释133441字。
全书将集结形式为四字,七字押韵,先部首排列,分为五百四十个部分,改变了周、秦汉字的编纂方法,作者徐申总结了以往“六书”理论,创造了一种系统的文本解释方式,即先解释文字的含义, 然后分析形状结构,然后解释发音。
硕文墩子奠定了汉字古字的基础,为后人理解古汉字、古文献和古代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书在流通中屡次被篡改,本书由宋旭轩主编,与原著大相径庭。
徐将每篇文章分为两卷,共30卷,共9431字,重复1279字,评论122699字。
后世学者把研究《硕文》作为专门研究,其注释有几十部,其中段玉慈的《硕文释词》、桂甫的《硕文释词》、王云的《读烁文句》、《硕文释例》和朱俊生的《硕文同寻定生》最为著名。
第一条画。
东汉时期的绘画成就非常高。
当时,官僚和豪门经常用石头来建造坟墓或祠堂,雕刻石像,一般称为肖像石。 肖像石通常集建筑、雕塑和绘画于一体,题材非常丰富,包括渔猎、农耕织布、盛宴、打斗、音乐、舞蹈等诸多场景,以及许多历史故事。 近年来,南阳出土的汉墓有汉族彩绘砖石、汉族墓壁画。 内容以生活为主,也有对仙人世界的反思。
东汉时期的画家种类繁多,在邓皇后的诏书中,提到了39种画家。
202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定边县汉墓中发现了“虎舞剑”、“狗弹钢琴”和“蛙水獭喝水”壁画。 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手法娴熟,构图简洁和谐。 有展示主人生前生活和财富的农耕和狩猎图片,有反映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旅行地图,还有28张星座图,还有描绘西方太后瑶台、舞者、歌手、音乐家、老虎、 豹子、狗、龙、青蛙、水獭等都列出来了。万物幸福,人兽和谐相处,画中的主人像观光电梯一样乘坐透明的载体。
2.雕刻。 在雕刻方面,技术也非常成熟。
汉灵帝时,门外站着四个铜人,铸了四口铜钟,每口重两千斤,挂在宫前。
2024年,在天津蓟县小茂庄墓出土的东汉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具有极高考古价值的石刻和绘画。
墓室的入口有一个石门楣。 门楣两侧有花纹,一面刻有减地浮雕,隐约可辨汉代的“青龙”“白虎”。 在另一边,鸟类和动物被雕刻成线条雕刻,并涂上五颜六色的油漆。
3、东汉风格继承自西汉。
在乐器方面,东汉保留了西汉的朱、塞、秦。
筝是东汉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乐器。 它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但当时是一种粗犷而近似的乐器,在西汉时期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到了东汉末年,郑的形状由半段式扬声器改为全身式扬声器,琴族一起向先知靠拢。
改进后的铮立即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它比塞小,音高比塞塞高,声音清脆明亮,演奏手法比塞塞简单,因此逐渐取代了塞。 此后,以朱、色为主的乐队变成了以竹、笛、郑为主的乐队,为魏晋两代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的舞蹈与西汉的舞蹈相似,大多出现在宴会场合。
这些舞蹈被称为“杂耍”,伴奏它们的乐队是黄门鼓。
“黄门鼓”是起源于西汉的一种**形式的“鼓乐”,在汉朝皇帝宴请大臣之际演奏,其主要乐器有建筑鼓、管子、琵、笛(排笛)、巽,加上钟、钟。
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族绘画中,有音乐和舞蹈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的**舞蹈情况。
第四,服装。 西汉的冠饰制度大多是从秦国继承而来的,直到东汉才正式建立。
汉代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直单衣、内衣、裙子等。
汉代的织绣业非常发达。 富裕家庭穿着丝绸和绸缎的衣服,普通人穿着短衣服和裤子,穷人穿着棕色和粗布制成的短衣服。
女式连衣裙是两件式的,款式很多,还有长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留仙裙”。
男士的正式制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皇冠礼服:最尊贵的祭祀礼服,天子和三皇子,清医祭祀天地明堂时所穿。
长冠袍:主人、执事和数百名官员都穿着,在寺庙和各种小型仪式上穿着。
冠衣:相当于周王朝的皇冠衣,在碧庸大臣和医生行大礼时穿着。
皮冠服:大拍摄时执事所穿,服子是丝绸**、肥皂首、便衣。
宫廷服装:在汉代,从皇帝到小官,袈裟都被用作宫廷服装,这也是主要的常规服装。 然而,这种深衣长袍因为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冕不同,所以名字也不同。 衣服的颜色遵循五个季节,即春绿、夏朱、夏黄、秋白、冬黑。
女性的正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寺庙礼服:相当于周的依依,是女性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 是太后、太后、太后参拜祠庙时所穿的服装,颜色为肥皂。
蚕衣:相当于周的盟衣。 每年三月,皇后都会带领公主和妻子参加蚕祭。
宫廷服饰:从2000石夫人到皇后,都用蚕衣作为宫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