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曹雅萌是一位兼具一流戏剧女演员和非遗传承人双重身份的年轻女子,展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汉服制作技艺的深情与执着。 《天津**》近日对曹雅萌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了曹雅萌对汉服传统和创新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潮流文化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
一个**演技专业毕业的戏剧演员,从小就喜欢古装剧中的服装,小时候,曹雅萌用零花钱买了自己喜欢的古装,参加工作后依旧热血沸腾,家里最多有200多套古装剧的服装。 不仅如此,她还成为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汉服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汉服制作技艺”。
曹雅萌:“传统汉服制作技法”主要以严谨的制作技艺,符合历史进程的汉服剪裁为实践方法,提炼历史进程中汉服元素的特点,以传统工艺面料为主要实践主体。 在历史进程中充分沿袭了汉服元素的特点,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技艺。 并将传统汉服重新展现在大众视野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了解汉服的传统制作技艺及其文化意义。
记者:“传统汉服制作技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生产中有哪些难点?
曹雅萌:传统汉服制作技法最大的特点和难点是采用平面切割技术,又称汉裁剪,它决定了汉服最基本的框架和轮廓,先民称之为“阳”。局部立体结构通过片子的残褶和残瑕疵,从小处入手,获得衣服的三维造型,适合人体,是平面剪裁造型中的必要调整,先民称之为“阴”。 也正是因为这套剪裁技艺,才让看起来宽松宽阔的汉服穿上了仙风骨,即使没有立体剪裁,依然可以修饰身材。
记者:你是怎么成为第五代传承人的?
曹雅萌:这个本领来自家族传承,可以追溯到光绪末年。 虽然我曾经是一名**戏剧演员,但我从小就喜欢古装剧中的服装,后来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和下班后的大部分收入买了古装,家里最多有200套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萌生了自己制作古装服装的想法。 于是,“传统汉服技艺”的传承人郑宝顺正式成为我的老师,郑老师也是我的叔叔。 其实我家有这门手艺的传统,但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没有人传承了,郑老师发现我非常喜欢这门手艺,愿意为之努力,于是毫无保留地教我“传统汉服制作技艺”。
曹雅萌身着汉服。 (*来自天津**)。
记者:在“传统汉服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上,有没有一定的创新?具体方面有哪些?
曹雅萌:肯定要有一些创新,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服饰,这些服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交风格等等,但未必适合当下时代的需求,所以我们设计生产的高端汉服除了满足消费者对服装的基本要求外, 比如合身、合身,更重要的是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穿上它,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弘扬。
记者:作为第五代传承人,您是如何平衡市场需求和传承的?如何既尊重汉服的原始传承,又满足甚至引领汉服在市场上的时尚需求?
曹雅萌:首先,我创建了一个品牌,注册了一个商标,然后把公司的业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复制汉服,根据史料记载、博物馆展览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再再复制,尽可能地还原。 因为许多古代的纺织工艺在今天是很难实现的,尽管今天是技术先进的时代。 这些汉服复制品主要用于展览、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等,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二是制作高端艺术汉服,除了量身定做的高端汉服外,最大的区别来自于我们对面料的原创设计,每一种面料我们都申请了版权,同时每件面料我们只生产十米,只能满足制作两件汉服的需要,这也对我们的生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为只有一次机会纠正错误。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满足了热衷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并希望自己的服装独一无二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曹雅萌身着汉服。 (*来自天津**)。
记者:有没有创新的传承做法或“传统汉服制作技艺”的概念?
曹雅萌:对于传统汉服的创新理念,我依然坚持“让传统汉服更贴近生活,让更多人穿着汉服出门”的理念,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让汉服在生活中更轻盈,更符合我们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 在服装面料方面,我们也尽量使用更现代的面料进行生产,如羊毛、皮革、人造毛皮等,尽可能贴近我们的日常服装。 它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服饰,也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带来的不便。
记者:目前,“传统汉服生产技艺”的人才情况如何?目前在这个行业工作或学习的年轻人是否更多?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汉服制作技艺”,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措施吗?
曹亚萌:首先是要靠近。 一方面,我利用在大学讲学的机会,向我的学生传授这种传统汉服制作技术的优点等,从而吸引他们更接近传统的汉服制作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利用自己制作的仿制汉服来排练各种形式的节目,参加各种展览、晚会、活动等,用节目形式的美感和服装的美感来吸引年轻人接近这项技能第三,每当我参加很多年轻人或比较重要的场合时,我都会穿上属于自己的高端汉服,让他们看到汉服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让他们更亲近。
二是走进去。 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传统汉服制作技艺”的年轻人,我会免费教他们技艺,其中既有传统汉服的制作技艺,还包括古代化妆技艺、传统服饰文化推广策划与执行等,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他们的资质传授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大众和年轻人感受到我们传统的魅力文化从更多方面,更广泛地传播。
记者:目前,“传统汉服制作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是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曹亚萌:作为民营企业,有时候先行政策不够深,资源也比较有限,希望社会各界能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资源整合的机会。
记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对非遗项目的扶持政策,对“传统汉服技艺”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曹亚萌: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传统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具有标志性的门类之一,可以说受益匪浅。
比如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中式服装晚会、民族风风颁奖典礼等活动层出不穷,汉服可以说是在各种交流活动中无处不在。 过去,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在大众眼中可能是一种另类的服装,但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形成了一种新的时尚,现在大众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穿搭,是时尚和民族自信的体现。 这对汉服修炼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过去,依靠每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宣传,民众的接受度也很低。
记者:目前市场情况如何?有哪些新目标?
曹雅萌: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并愿意将传统服饰带入生活,并且有更多创新的穿法。 即使是传统的汉服也可以在宴会和婚礼等正式场合代替正装。 未来,希望通过传统汉服制作的工艺和现代服装材料,让汉服尽可能贴近日常服装,推出一系列符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汉服风格。 希望在传统节日之际,大众能够穿上汉服,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节日服饰文化氛围。
记者: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曹雅萌:其实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关键,无非就是“传承”二字,寓意保护传统、遵循传统、传承传统“传播”一词尤为重要,有讲道、传播、传授的意思。 宣传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以适当的方式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播到各个层面传播就是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和非遗项目的属性,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探索适合项目的营销模式,使非遗项目得到市场支持,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并将这些资金和资源再投入到非遗项目中, 形成良性循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非遗项目,走近自己喜欢的非遗项目,甚至做非遗的传承者和传承者。 (原标题:曹雅萌让传统汉服更贴近生活)(完)。
郭晓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