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系高级院士介绍(六)”(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杨启勋,男,汉族,2024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2024年,杨启勋毕业于浙江大学2024年至2024年,历任北京电力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24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杨启勋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微机保护与自动化领域的研究。 他独创了世界级的超大电阻接地故障距离保护重大难题,主持了“七五”重大科研项目500kV线路微机保护装置,他的发明和推广应用使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史跨越了集成电路时代,直接进入了微机应用时代。
杨玉生,男,汉族,江苏如皋人,2024年10月5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核试验技术与分析化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所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2024年至2024年,杨玉生在浙江大学学习化学2024年至2024年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讲师2024年至2024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4年至2024年就读于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24年至2024年任核试验基地科技委员会主任2024年,他被任命为化学防御研究所的研究员。 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玉生从事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研发。 他开创了中国核试验烟云采样和核电性能的放射化学分析诊断技术。 提出了裂变燃尽、铀同位素全谱、锂燃尽和铀钚馏分功率的试验原理,并指导了研究成果。 他主持了20多项核试验的取样和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试验结果,作为验证和改进这些**设计的直接依据。 “地下试验弹外部引爆测定中子弹中子剂量的放射化学方法”和“裂变燃尽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分别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24年,他发起了“中国士兵系统”及其电源的研究,并成立了“军工化学动力研究开发中心”,研究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电源,并参与推动我国氢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增程技术的发展。
叶启珍,2024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浙江海宁人,核反应堆与核动力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动力工程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202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专业2024年,他被该组织选中在前苏联莫斯科电力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2024年硕士毕业后回国,在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2024年至2024年任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院长2024年至2024年任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核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2024年至2024年任秦山核电合资公司副总经理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至2024年任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24年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叶启珍主要从事核能行业,参与了多项技术路线、反应堆选型、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主持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设计,组织实施了多项自主设计和重大技术方案的审批。 20世纪60年代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座生产型反应堆,20世纪70年代参与生产发电两用反应堆设计,担任设计总工程师。 20世纪80年代初,任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 2024年开始筹建秦山二期600MW核电站工程,并担任工程总设计师。 秦山二期按国际标准设计建造,并于2024年成功实现商业化。 他还参与了核电设备国产化相关工作,主持了技术方案的审批和成果的考核。
易宝莲,2024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燃料电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4年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易宝莲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2024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24年至2024年任大连鑫源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任国家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
亿宝联主要从事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参与并领导了航空航天碱性燃料电池系统的研究;八十年代,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水溶液电解、工业节能和电化学传感器九十年代作为科技部"九十五"中科院重大专项“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国内企业联合成立鑫源动力有限公司,开发量产技术,开拓市场“十五”期间,与燃料电池工程中心、鑫源动力有限公司领导共同组织研制了30台100kw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 “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池衰减机理及对策研究。
俞俊冲,2024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苏盐城市,核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博士生导师。
202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工业热工专业后,进入机械二系二系2024年至2024年在机械二部第一医院工作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核电研究设计院院长2024年至2024年,就职于中国核电研究设计院2024年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核电专家,俞俊冲在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电等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座压水核电反应堆、第一座脉冲反应堆和乏燃料研究堆的研制参与秦山核电站二期及新建核反应堆项目研究与立项示范参与、组织、主导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发建设。
于润仓,男,汉族,2024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共党员,金属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恩菲工程技术高级顾问专家,名誉专家委员会主任。
2024年,于润苍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2024年,进入本科课程后,他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后来自愿要求将专业改为矿床2024年至2024年,因系调,转入东北工学院矿系,毕业后获学士学位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技术员20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矿山处总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2024年至2024年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仓长期从事非煤矿山工程设计与科研工作。 为冷水江锡矿、中条山铜矿、鱼屿铜矿、东瓜山铜矿、甘苏金川镍矿、杨家柱子钼矿、**长铜矿的设计和开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一新,2024年11月6日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发展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4年考入天津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2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他继续任教[2];2024年至202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20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4年至2024年任天津大学副院长2024年至2024年任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24年至2024年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电力系统控制专题讲座首席客座教授2024年任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一新长期结合电力系统实际工程,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在大型电力系统安全监测、防御和控制方法论上,取得了国际先进成果,这一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实际大型电力系统在城市电网优化规划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模型和算法,开发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齐全、应用最广泛的城市电网规划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该技术领域的科学工作。 自2024年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电网研究。
曾恒益,2024年9月22日出生于重庆,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曾恒义202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后进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24年至202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上石油勘探司令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2024年至2024年任渤海石油公司副总工程师、开发部部长2024年至2024年任中国海洋石油生产研究中心副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
曾恒益一直从事工程船和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前期研究、设计和建造工作。 主持设计的我国首艘新型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为百年造船史十大船舶之一。 他主持了中国首台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的前期研究和概念设计。 他推动了海洋石油深水发展战略,建立了海洋石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对深水油气田开发、1500米水深工程技术能力初步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