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旅途由许多小时刻组成,每一秒都会有无数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有的转化成意识,清晰地觉知着我们,让我们有不同的体会,从而不断形成我们每个人的习惯和认知。 然而,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对“我”的痴迷。
在佛教中打破自我,就是打破对外表的执着,类似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思,但世上优秀的文化总是一样的,比如道家老子的《无为》、儒家孔子的“无意志、无需、无坚、无我”、王阳明大师的心思“破山贼容易, 断心贼难“,*主席提出”谦虚慎,戒骄戒躁,戒浮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些伟大的圣人与主观意识的较量,其实就是要打破身心执念的堡垒,打开心灵,突破三维空间“我”的桎梏。
首先,打破自我的“贪婪”,才是幸福的起点。 一般来说,自我对个人的驱动力最强,同时也是反作用力最强的,就像我们饿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但吃饱了,就会有无限的烦恼。 “人道不够,有绰绰有余”,大部分人都是情感的化身,而无限的贪婪就像马太效应对天道的累积反应,所以运动的反其道而行之,人们在满足日常消费需求时从自我衍生的美味, 比较、虚荣心和其他贪婪,是个人枷锁远离幸福的开始。
其次,打破超我的“愚蠢”想法是幸福的源泉。 世间万物都是按规律、循原则运作的,所谓“播好因,收获好结果”,有好因无好结果,并不代表理论有问题,反而更可能是实践中的量变没有造成质变。 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技能的恐慌,而世上大部分的恐慌,都是因为几两碎银的忧郁,所以归根结底,恐慌是个人缺乏认识和准备造成的。 超我作为心灵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此时此刻,要想走出妄想的循环,就要做好人际关系,努力修炼身心。
最后,打破自我的“恨”,是幸福的一种表达。 自我是世界上最忙碌的管理大师,就像计算机的CPU运行是否正常,关系到系统是否流畅。 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官产生“色、声、香、味、触、法”,使自我在每天经历本我和超我带来的刺激后产生"喜悦、愤怒、悲伤、思想、悲伤、恐惧和震惊"情绪表现。 自我在调和自我的欲望与超我的完美主义之间的矛盾时,往往没有那么聪明,自我纠缠引起的抑郁、焦虑、愤怒、悲伤的反应,往往是面对现实世界无能为力的表现。
当然,打破自我抓握的桎梏,并不是要修炼四空的清净涅槃,而是在回归真我或达到无私境界后追求幸福的生活,毕竟世界与你无关,其实安顿自己就是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