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929是中国和俄罗斯于2024年为打破波音和空客在全球市场的垄断而研制的远程宽体客机。
然而,经过近10年的磨合和碰撞,2024年8月,俄罗斯正式开桶跑路,退出了该项目。 为什么?
本文将从中俄合作的初衷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等等,来分析这个项目的原因和结束。
1、中俄合作的初衷。
中国民航客机发展战略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逐步攻克支线客机、干线窄体客机和干线宽体客机。 目前,支线客机ARJ21和干线窄体客机C919已经飞行,征服宽体大飞机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宽体飞机是航空制造业的顶级产品,虽然量产难度大,但好在单价昂贵,也是国际市场的重要份额。
中国看中了俄罗斯的经验和技术比如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我希望能向习学习,向学习。 俄罗斯民航客机制造业虽然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但在苏联解体后遭遇了严重的衰落和困难。
俄罗斯盯上了中国的钱,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希望借此重拾动力。 双方各取所需,共同进步,仿佛天作之合。
但是,这么大的项目,这么复杂的项目,不可能没有矛盾。 在合作过程中,中俄两国遇到了许多分歧和障碍。
1)首先是项目所有权问题。
俄罗斯希望依靠自己的航空制造传统和优势来主导新飞机的设计与开发,甚至希望将其现有的宽体客机伊尔-96改为双引擎CR929。
另一方面,中国希望参与更多的设计和研发,毕竟这是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不能随便买别人的技术。 双方还就该项目的研发中心和生产线位置存在争议。
后来,双方妥协,决定在莫斯科和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并将飞机的第一线放在中国。 双方还就市场划分达成了看似公平,但实际上不平衡的协议"中国只需要中国作为市场,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将交给俄罗斯。 "
这样的协议,虽然俄罗斯高兴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发现中国市场最大,而且是靠自己的订单支撑的,而俄罗斯市场却难以打开,甚至与自己的伊尔-96竞争。 这让俄罗斯感到不满和失望。
2)二是项目的国际化。
中国和俄罗斯在CR929是应该闭门造还是国际化问题上也存在分歧。
俄罗斯想尽可能地利用西方的技术和商业,是因为它害怕被别人控制,也想保护自己的利益。
但中方认为,客机是商品,是赚钱的,首先要追求商业上的成功。 如果新飞机想在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方面赶上波音787和A350,那么离开领先的西方商人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客观事实是,中国尚不具备独立处理客机发动机和核心飞机系统的能力。 客机不是战机,毕竟只是商品,不会决定国家民族的生死,所以没有必要闭门造车。 强行上天堂,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死。 因此,中国更倾向于与西方商人合作,创造合格的商品。
3)最后是外部环境变化的问题。
自2024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直没有关于CR929的消息。 疫情对全球航空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项目的进度。
2024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项目的大事,那就是俄乌战争,历史上被称为双猫之战。 战争开始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最大程度的封锁,当然离不开航空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 只要是俄罗斯参与的项目,西方就不会碰它。
中国面临着双向的局面。 是与俄罗斯合作克服困难,制造一架可以使用但指定不好的飞机,还是像C919一样,与西方**商人合作,创造合格的商品。
此时,中国并没有立即做出光明面的选择。 但在 2022 年 7 月,这位俄罗斯官员在一个论坛上提到了这个项目,他的原话是:我们确实还在做,但很不愉快。 中国与前几年略有不同,对我们的服务和技术越来越不感兴趣。 这个项目未来会如何发展,俄罗斯是否会扛桶,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一个扭瓜不甜。
二、CR929变C929
在2024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中国商飞展出了一款宽体大飞机。 从参数上看,它与CR929非常相似,但没有说型号,只是远程宽体飞机。 机身上没有中俄中国商飞的标志,更没有俄罗斯UAC的标志,只有中国商飞的标志。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
8月,俄罗斯终于忍不住了,正式承认要扛桶了。 但他也强调,他不会完全跑路,他会努力成为中国商飞最好的业务,继续参与这个项目,但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中国商飞。
好吧,既然俄罗斯公开这么说,中国肯定不能强行,捂着腿不让人走。 CR929,铁甲C929。
这样一来,这个项目的前景如何?我个人认为,中俄合作的失败虽然令人遗憾,但并不是灾难。
中国民航客机制造业有足够的实力和信心自主完成宽体客机的研发和生产。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良好的国际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西方商人和客户。
没有俄罗斯的参与,中国的宽体客机不会失去竞争力。 相反,它可能更加灵活和高效,因为它摆脱了俄罗斯的束缚。
3. 想一想。
CR929是一次用心良苦的合作,但困难和挑战也很多。 双方在项目主导、国际化、市场划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导致合作破裂。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加剧了双方的分歧和冲突。 虽然这个项目的失败让很多人感到遗憾和遗憾,但也没有必要太悲观和失望。 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不断提高质量和性能,就一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波音、空客竞争,为中国民航事业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