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C板终于迎来了立面。
11月30日,晶泰科技在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 说到中国的AI医药行业,晶泰科技是一家无论如何都避不了的公司。
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晶泰科技赢得了全球顶级制药公司的青睐,为辉瑞、礼来、强生等大型制药公司提供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带动公司业绩持续爆发式增长。 招股书显示,公司2024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560万元、6280万元、133亿元,2020-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为934%
由于在AI制药领域的成功,晶泰科技在一级市场备受追捧。 自成立以来,晶泰科技共完成8轮融资2024年,公司估值飙升至19凭借68亿美元的基金,它已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一。
然而,将晶泰科技定义为AI制药是狭隘的。
开发基于AI的技术平台,“赋能千行百业”,是2024年AlphaGo引发的AI热潮中许多企业的愿景。 虽然这个超级愿景还没有实现,但隧道尽头有一盏灯,晶泰科技正在以AI制药为抓手“扩圈”
通过底层技术平台结合“AI+机器人”,赋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更多新领域。
该平台经过生物医药行业的严格打磨和测试,成功迁移到生物基新材料发现领域。 目前,晶泰科技的合资子公司鑫盛泰已获得该领域的概念验证。
进军新材料领域,是“晶泰科技”向“晶泰科技”拓展的第一步,凭借“AI+机器人”的优势,可以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换言之,晶泰科技正在打造一条新的增长曲线,一旦商业化顺利,将带来新的增量。
这是晶泰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或许也是该公司目前选择在香港IPO的原因。
面对“AI+机器人”时代的新兴机遇,所有企业都必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应对,率先拥抱科技浪潮的晶泰科技也不例外。
01了解晶泰科技的三大要素
要全面了解晶泰科技,必须从它的三大要素入手: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在AI制药模型中,AI可以从海量生物医学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见解,获得具有复杂和关键特性的分子、晶体等,从而在药物研发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晶泰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自动化药物发现平台,拥有一系列结合量子物理和人工智能的计算工具,如分子一般力场、分子生成、虚拟筛选、ADMET**、自由能微扰计算等。
但人工智能赋权并非没有根据。 在现实世界中,AI药物开发通常被数据所困。 人工智能制药的发展受到诸多挑战的制约,如数据采集差异大、质量参差不齐、失效结果获取数据困难等。
到底有蛋还是有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AI制药公司。 对此,晶泰科技的解决方案是从物理方法入手,即基于量子物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回归事物最基本条件,将药物研发的复杂多目标转化为微观层面的量子物理问题,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精确模拟特定分子结构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基于量子物理的高性能科学计算,无需任何训练集即可生成高精度的虚拟数据,克服了AI应用初期经常出现的数据匮乏问题。
基于精确但昂贵的量子物理计算,AI算法的赋能使晶泰科技能够显著减少计算量和计算时间,并不断产生创新的分子结构。
简单来说,晶泰科技基于计算机的工具由“量子物理模型和AI算法”两大要素组成,可以不断积累高精度数据,优化迭代算法,强化化学习,从而形成“计算越多,越准确”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公司完成了智能机器人湿实验室的建设,这将构成又一特色鲜明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湿式实验室,是相对于干式实验而言的。 干式实验使用比特在云中分析数据和模拟**,而湿式实验则涉及动手实验室操作和实际验证**。 从功能上看,干法实验类似于图纸,湿法实验类似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
在AI药物发现领域,通过“计算机工具”设计的分子,在湿实验室中经过验证后,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从逻辑上讲,只有实现干湿实验的闭环,通过湿法实验合成和测试从干实验中获得的新药和新材料的结构,然后将数据反馈到模型中,才能最终不断迭代优化模型,一步步接近目标候选分子。
这就是晶泰科技智能机器人湿实验室的用武之地。 晶泰科技通过机器人驱动的方法代替人工劳动,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还能将生成的数据作为训练计算机工具的反馈,充当数据挖掘场,持续为AI提供标准化的研发数据,提升人类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于是,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晶泰科技“AI+机器人”的“飞轮”。 从理论上讲,随着飞轮旋转得越来越快,晶泰科技作为创新研发平台的数据积累越来越多,模型的精度和覆盖率也随之增加。 这种组合的另一个优势是,即使面对新的研究体系和课题,量子物理和自动化实验的结合,也能快速提供充足可靠的数据,建立模型,转动轮子。
02从AI制药到AI创新平台
它并重研究和商业化,是当今所有主要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共同选择。
晶泰科技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相信一个使用良好的底层平台和技术可以利用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构成晶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几个关键组件都是可变现的,并且都已进入变现阶段。
例如,该公司的“基于计算机的工具”用于新药研发领域。 迄今为止,该公司已服务于全球100多家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及研究机构,并参与了500多个项目。 例如,2024年疫情期间,在晶泰科技的赋能下,辉瑞的Paxlovid在6周内完成了药物晶型**和实验结果的相互确认和准确匹配。
如果遵循传统方法,这些工作至少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这无疑加速了这款重磅药物的上市,印证了该平台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客户构成来看,2024年全球营收排名前20的生物科技和制药企业中,辉瑞、强生、礼来等15家都是公司的客户,可见公司的技术实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这也反映在公司的收入水平上。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仅为1266万元,2024年已增至8766万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晶泰科技只是一家人工智能制药公司。 事实上,该公司已将业务扩展到新材料领域。 目前,公司合资子公司鑫盛泰已获得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概念验证。
新盛泰与广东省科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合作,仅用4个月时间就发现了两种极具竞争力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剂,并经化学工程研究所验证,大大降低了发现新材料的时间和成本。
在新能源电池方面,今年7月,晶泰科技还与锂电池功能材料龙头企业燕益新材料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新一代新型锂电池材料的研发。 作为锂电功能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燕益新材料得到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内的行业领先客户和顶级投资机构的高度认可。
与新药的开发一样,新材料研发的核心目的是发现具有特定性质的分子,例如更强或更导电。 因此,晶泰科技的“计算工具”也可以基于“量子物理模型和AI算法”进行赋能。
相较于新药研发的市场前景,新材料研究市场也值得关注。 近年来,在需求的带动下,市场对新材料研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由于新材料不需要生物活性等体内验证等繁琐冗长的环节,更具爆发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22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 148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将增长到 585 亿美元。
在这样一个增长显著的市场中,如果晶泰科技的“电脑化工具”能够打开局面,或许能够带来新的增量性能。
同时,公司以智能机器人湿实验室为基础,形成了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可以极大地帮助客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就是公司提到的“智能制造”业务。
晶泰科技的“电脑化工具”业务本身就能够为“智能制造”业务分流,降本增效是当前医药等行业的主旋律,因此公司业务近年来增长迅速。 2024年上半年,业务收入达到4387万元,接近2024年全年。
事实上,“智能制造”业务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 公司项目已投产,涵盖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药品检测等行业。
这也意味着晶泰科技业务的潜在增长潜力不容小觑。
整体来看,晶泰科技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利用独特的“AI+机器人”模式AI和机器人都是公司的支柱产业,如果商业化顺利,未来晶泰科技的天花板将持续提升。
性能飞轮能否加速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企业最大的魅力在于走转型发展路线,即从0到1,再从1到10,从10到50......增长的飞轮旋转得越来越快。
在过去的几年里,晶泰科技在业务发展上也实现了类似的飞跃。 也就是说,经过生物医药行业的严格打磨和测试,在完成从0到1的模式验证后,已经迁移到动力电车设计等新材料的发现领域,未来还会进一步拓展。
接下来,晶泰科技能否在性能层面实现这一发展轨迹,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商业化初期,科技创新企业需要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和营销费用,这可能呈现收入增长、研发投入、销售费用、亏损扩张等情况。 这也是晶泰科技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由于研发投入巨大,公司每年营业亏损为126亿元,299亿元,525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业亏损435亿元。
但是,该公司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安全边际。 截至2024年6月30日,晶泰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流动部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部分、限制性现金为3211亿元,现金储备比较充裕。 一旦公司产品相对稳定,研发投入和费用率得到控制,收入持续增长,就可以逐步进入盈利周期。
从逻辑上讲,经过长期的教育市场和长期的研发投入,晶泰科技的开支很有可能得到控制而其营收也有持续增长的逻辑。
一方面,如上所述,从生物制药到新材料,从“智慧医药”到“智慧制造”,公司拥有多重创收**,相关领域市场规模巨大另一方面,该公司多元化的创收模式似乎为该公司提供了进一步爆发的可能性。
在核心支柱业务层面,晶泰科技主要聚焦“服务模式”,即通过服务创造收入,稳定贡献现金流。 此外,公司通常通过技术驱动的方法(例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生收入。
在战略合作模式下,公司通常能够获得后续的里程碑付款。 例如,其今年6月与礼来的小分子新药研发合作可以达到2个5亿美元。
在一些更有价值的领域,公司通过提供服务或投资持有后者的股权,同时赚取部分药物研发成果和股价升值。 截至目前,晶泰科技已经孵化了吉泰药业、柠檬生物等多家明星企业。
整体来看,公司服务营收将是支撑营收稳健增长的底层逻辑;投资孵化和长期里程碑付款,为晶泰科技后续的成长埋下了“彩蛋”。
从本质上讲,晶泰科技如果能够成功“裂变”,很有可能走出持续的高增长轨迹,也将成为香港市场的“新物种”。 毕竟,这种由底层技术驱动的高可扩展性和高增长是其他商业模式所不具备的。
虽然一切都会受到时间的考验。 不过,从头部投资者的数量和构成来看,市场也充满期待。 根据港交所规定,无利可图的18C公司上市需要至少2名或以上试点投资者大于或等于3%或4%投资额5亿港元。
根据晶泰科技的招股书,旗下共有5家试点投资机构,分别是红杉、腾讯旗下形象建筑、吾源资本、中国人寿承达、中国人保健康养老**。
五家顶级投资机构的出现,其实释放出一个信号:在资本寒冬下,越来越多有远见、长线的投资者愿意支持这类底层逻辑扎实的科技公司。
从长远来看,晶泰科技对“AI+机器人”技术平台的应用和拓展有着清晰而稳定的规划。 随着AI赋能成果的进一步展示,晶泰科技的能力边界也在不断被打开。
不要着急,让子弹飞得更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