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都去哪儿了?数以百万计的契丹人失踪了,一封信揭开了谜团!

小夏 历史 更新 2024-01-31

2024年,在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著名的契丹文化专家刘凤卓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的内容并不多,也不复杂,但他还是忍不住站了起来,然后连连惊呼: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至于刘凤卓之所以如此重视,也很简单,因为这封信不仅揭开了封印了几千年的往事,而且极有可能解开一个世界性的未解之谜,那就是曾经辉煌的契丹人失踪之谜!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封信中到底写了什么?庞大的契丹人去干嘛了?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文明,如果它还活着,可以观察现在的人,如果它早已消失,你只能看看历史遗迹。

这是古往今来考古学家的看法,所以可以知道,要知道契丹人失踪的秘密,首先要找到关于契丹人的古代遗迹,这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第一个发现契丹遗迹并有兴趣研究它们的人并不是中国人, 而是一位比利时传教士。

这位名叫开尔文的传教士,在上世纪初清朝灭亡时跟随教会来到中国,但与其他一心想传播爱和教义的传教士不同,他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收钱。

到达中国后,开尔文的第一站是今天的内蒙古,他的想法很简单:寻找曾经繁荣的蒙古人的宝藏。

开尔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一群盗墓贼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座千年古墓。

进入坟墓后,凯尔文发现了许多稀有的宝物,但最令人兴奋的不是金银,而是一块墓碑。

墓碑上的字歪歪扭扭,不知名的开尔文立刻找到当地牧民询问,但他没想到对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觉得这不像蒙古文的文字,只好先把墓碑带回中国, 然后揉搓铭文,刊登在报纸上,向世界寻求帮助。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不少人赶到中国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破解石碑上的秘密,可惜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通过鉴定,知道这块石碑是1000多年前的产物。

但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但是我们的考古学家知道,他们知道2024年前是中国的北宋,而此时的内蒙古地区是辽国统治的,这意味着这块石碑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历史遗迹!

契丹人早在700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所以石碑的发现意义重大,只要能了解其中的奥秘,对研究契丹人的文化和历史也有很大帮助。

然而,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契丹人突然消失,而他们文明的残余却少得可怜,通过线索推导出词语的含义,无疑是大海捞针,所以无奈之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不得不暂时放弃研究,转而关注契丹人消失的真正原因。

关于契丹,相信很多人只知道耶律阿宝机,与北宋王朝平行,潭元结盟,或者通过《龙八部》等相关影视剧听说过一些信息,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但事实上,契丹人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强大,曾经东起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脉,北边包括外兴安岭,他们不仅创造了繁荣的文明,而且少数民族政权在我国的存在也是首屈一指的。

契丹人强盛的时候,别说中原王朝要屈服了,就连中亚、西亚甚至俄罗斯都被他们打压,以至于直到今天,很多亚洲国家都称我们中国为契丹。

而契丹族在宋代并没有出现,早在北魏时期,契丹氏族就诞生于偏远的北方地区,并逐渐发展起来。

隋唐时期,契丹部落早已初具规模,但还很弱小,为了生存,他们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庸,甘愿屈服,做附庸,以换取保护与和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安石叛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这也让契丹人看到了机会,他们逐渐前进,扩大了领土,摆脱了唐朝的统治,成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

公元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自立,曾经无比强大的唐朝被彻底灭亡,那么此时的契丹人又在干什么呢?没错,他们再次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着五朝十国中原乱象,契丹人迅速崛起,最终在耶律阿保基的带领下迎来了统一,建都通辽建立自己的国家。

契丹国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从建国到渤海国灭亡,统一北方,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但实力也是反差无比,此时的他们就像三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内所向披靡,对外却无人能敌。

无奈之下,契丹国只好在发展的同时等待机遇,公元936年,他们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

当时唐朝让石景娇发动叛乱,但他的实力远不如李从珂,所以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到处求救,这也造成了一场困扰中原数百年的悲剧,那就是石景娇冒着世人不欢,自称皇帝, 割让了燕云十六州,是契丹国接纳了燕云十六州。

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契丹的实力急剧上升,加上石景娇每年的供养,他们的经济实力也迅速发展,以至于契丹的野心逐渐增强,从原本愿意处于和平的角落,整合力量建立“辽朝”,向中原进军。

辽国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原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麻烦,但好在这个时候,宋代太祖赵匡隐出生,黄袍夺取政权,四方为统一南方而战,这给了他对抗辽国的资本。

其实,据历史学家记载,北宋刚立之初,曾有机会打败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国统一中国,但可惜,赵匡隐并不想动武,而是希望以赎金夺回领土,不流血买兵。

我们不评价赵匡隐的想法是对还是错,但他确实耽误了王朝的统一,因为就在他之后,北宋从来就没有好战的皇帝,而赵匡义这个唯一敢于与辽国作战的宋太宗,还是一个不懂战的废料, 别说夺回故土了,他自己也成了“高梁河之神”,丢了面子。

此后,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力平衡被逆转,辽国一直在逼迫北宋出战,甚至连北宋在宋振宗时期都差点被打到迁都。

好在这个时候,辽国也到了强弩的尽头,因为补给线太长,已经是他们打宋境的极限了,所以出于慎重考虑,在萧太后的倡议下,引入了臭名昭著的“檀元联盟”,宋国和辽国签订了和平协议, 规定宋朝每年要向辽国进贡“年钱”,辽国拿了钱后,承诺不侵占宋朝领土。

如此不平等的条约,对于宋朝的人民来说,无疑是屈辱的,但是对于辽国来说却是个好消息,他们本来就缺温,有了这个“年币”之后,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了,国家自然强大了不少, 而他们的文化也迎来了巅峰期。

此时的辽朝可以说是历朝中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也是中亚、西亚乃至俄罗斯人都非常钦佩和惧怕契丹的原因。

辽国末年,朝廷上下都充斥着奢侈,大家只知道自己玩得开心,天天玩鹰狗都乐在心,不仅如此,随着欲望的增长,他们也开始逐渐变得贪婪,不再满足于宋朝提供的年币, 而把目光转向草原上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女真人。

辽国与女真人的矛盾来源于一种动物——海冬青,说海冬青其实是一只美丽的鹰隼,这种鹰隼是女真人的图腾,是他们的信仰,但辽国人不仅无视这一点,还命令他们夺取大量贡品给王室, 否则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对女真人的极大侮辱,于是就在契丹人只知道酒池、肉林的乐趣时,女真人暗中集结力量,随后在部落首领万颜阿古塔的带领下,发动了对辽国的叛乱。

对于女真人的叛乱,辽国一开始并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几千大军能做什么?他们辽拥有数十万正规军,一人打喷嚏就能消灭对方,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主意掌握在女真人手中,他们利用敌人低估敌人的心理,攻城拔村,通过劣势引诱敌人纵深, 然后把他们全部歼灭,打了几年才终于引起了辽帝的注意。

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希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亲自出征,率领七十万大军准备平安女真人,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本该毫无悬念的战斗竟然失败了,不仅打败了他这个皇帝, 并逃跑了,但也让女真人加强了实力,建立了晋国。

此后,辽晋之战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女真人百战胜,契丹屡战屡败,最后不到十年,原本庞大的辽朝被晋国攻占。

按理说,女真人打败辽王室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百姓,继承辽王朝留下的财富,可惜此时的女真人早已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他们只想为当年的血仇报仇, 于是他们刚进城,就对辽国的契丹人发动了残酷不人道的**,让原本几百万的契丹人,最终只剩下了一百万。

所以说到问题,一百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有的少数民族连这些人都没有,那么多契丹人都追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很多历史学家就推测过,主流观点有三种,一是金人太残暴了,一百多万人要么被当奴隶累死,要么一点一点地被杀,否则蒙古人在灭金的时候怎么可能不留下一件铠甲呢?显然,这是他们侵犯天堂和平的报应。

二是契丹人融入蒙古人,因为蒙古人和金朝也有仇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蒙古人欣然接受了这群契丹人,他们相互融合,最终契丹人变成了蒙古人。

第三种是与前者相反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契丹人没有留在晋国,也没有去蒙古,而是南下进入中原,因为辽宋有100多年的和平,所以广大中国人并没有排斥契丹人, 他们分散在中国各地,最终被汉人同化。

这三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存在漏洞,尤其是第一种,契丹人并不全**被肯定,因为在南宋时期,中国西部有一个叫“西辽”的国家,他们都是辽王室的后裔,全国大部分人也是契丹人, 既然如此,第一种观点自然是弄巧成拙。

那么我们来谈谈后两种,根据历史学家推测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第一种是融入蒙古,要知道西辽并没有持续多久,才八十八年,就被蒙古帝国灭亡了,对于这个曾经的朋友来说,蒙古人是不太可能被杀的, 那么剩下的契丹人除了逃往中亚、西亚去**外,就很明显了。

二是融入中国,这种可能性不低,要知道,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有同化外族的特点,加上契丹人和汉人长得差不多,辽族“活着”几百年的宋族和辽族也互相学习,融合起来比较容易。

因此,结合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专家提出了并列的观点,认为契丹人分为两类,一部分成为蒙古人,一部分成为中国人。

不过,这些说法只是推测,没有实际证据,想要确定契丹人的下落,要么需要找到他们文化的遗迹,要么需要通过DNA鉴定来确定血缘关系。

这两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幸运的是,在 1996 年出现了转机!

当时,契丹文化首席专家刘凤卓正在北京大学学习契丹文字,突然一封信打断了他的思路,打开信封仔细一看,写信的人,居然是内蒙古自治区某自治旗的负责人

内蒙古的达斡尔人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后裔!”

听到刘凤柱喜出望外,他立即驱车前往对方提供的地点,也就是莫利达瓦自治区查看情况。

到达目的地后,刘凤卓直接找到了数十名当地村民,没想到对方的回答竟然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他们是契丹氏的后裔。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刘凤卓的激动之情难以形容,但还是以严谨的态度,向达斡尔人索要证据,达斡尔人对此并不反感,而是先讲了一段奇异的历史,他们说:

与周围的部落不同,我们的家族都有家谱,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如何来到这片土地的,无论是放牧还是逃离荒野,只有达斡尔人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 ”

之后,牧民们带着刘凤柱来到了一个比较古老的废墟,他们说那里原本是堡垒,好像是用来防御敌人的。

听到这话,刘凤卓立刻对这些炮台进行了粗略的测年,发现它们是在辽朝灭亡前后建造的,也就是为了防御女真人而建造的。

从那以后,刘凤卓已经有了60%以上的把握,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以后还会再进步。

拍完要塞拍照取证后,刘凤卓准备回京,临走前,一群达斡尔族牧民热情地为他们举行了告别仪式,仪式上,大家载歌载舞杀牛宰羊,可就在这个时候,刘凤卓发现了一件很熟悉的事情,那就是, 剪纸。

这幅剪纸是当地牧民为了迎客而制作的,外人一般看不清门口是什么,但刘凤卓却不是,他一眼就能看出,剪纸上的图案不是简单的蒙古文化,而是契丹人的风格!

这一发现让刘凤卓更加信服,于是他不惜从当地牧民那里采集了DNA样本,然后与已经发现的契丹人的骨骼和毛发样本进行了比对。

比对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果然,达斡尔人真的和契丹古人有着非常相似的遗传关系,也就是说契丹人的下落终于找到了!

不仅如此,好事成对,当达斡尔人被认定为契丹人后裔的消息传出时,中国云南省也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契丹人后裔的家族,姓江,世代生活在傣族自治区,不管怎么看, 它似乎与契丹人无关。

然而,当专家们真正到达当地时,却是惊呆了,首先,与达斡尔族不同,这群江家族有着清晰的家谱,家谱上记载,江家族原本是叶律阿宝基的后裔,也就是辽国的后裔,在辽国灭亡后, 他们为了躲避战争来到云南生活,改姓江。

其次,除了家谱,专家们在当地还发现了许多契丹人的遗物,如石碑、文物等,这些都可以证明江家族与契丹家族的关系。

最后,这群江家族还为专家解答了契丹人突然灭亡的秘密,据他们说,契丹人不是氏族的灭亡而是文化的灭亡,辽国灭亡后,晋朝的统治者除了**契丹人, 还做出了规定,那就是禁止契丹人再说契丹方言,写契丹文字,长此以往,契丹文化自然会消失,没有文化,这群契丹人的后裔只能慢慢融入其他族群,比如蒙古族、汉族。

从此,契丹人凭空消失的谜团终于解开了,但由于文化上的脱节,想要了解契丹人的历史,想要翻译契丹文本,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那么到底,你觉得契丹文字是怎么翻译的,或者说是怎么破译石碑上的信息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相似文章

    放疗后,“肿瘤”去哪儿了?

    患者放疗后的随访,是我们感受最大成就感的时候,放疗的积极作用完全有效,放疗的积极作用基本消失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向患者解释最多的问题是,肿瘤 已经去 了?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 例如,我会被问到,我没有做过任何手术,为什么肿瘤消失了?以及 为什么那块肉消失了?好魔法射线 还有 为什么肿瘤就这样消失了,...

    你生活中所有的垃圾都去哪儿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量也随之增加。然而,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 生活垃圾都没了?它们是如何处理的?本文将揭示生活垃圾的最终命运。我们需要了解生活垃圾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垃圾和垃圾两大类。一次性垃圾包括塑料 纸张 玻璃 金属等,非一次性垃圾包括厨余垃圾 废家具 电器等。在城...

    所有的旧手机都去哪儿了?它倒闭了吗?网友纷纷转向市场,进入山寨机!

    跟智能手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曾经自诩为市场霸主的老品牌手机制造商正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这种现象不仅科技产品更新和迭代的结果更加全球化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创新的戏剧性。在功能手机时代,那些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老牌厂商遇到了智能手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挑战下,很难保持领先优势。这不仅是因为技术滞...

    所有的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倒闭了? 网友纷纷转向市场进入非正版机!

    简介 字 在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曾经著名的老品牌手机制造商已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这种现象不仅是技术升级的结果,也是世界的结果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创新的戏剧性。在手机在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功能手机市场正在逐渐萎缩,而智能手机上升。这对传统企业来说是一个...

    所有的旧手机都去哪儿了?它倒闭了吗?网友进军山寨市场!

    跟智能手机技术飞速发展,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老品牌手机制造商似乎正在淡出公众视线。这种现象不仅与科技产品的升级换代关系到世界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创新的戏剧性。在功能手机时代,这些老牌厂商一度霸道,但面对智能手机随着时代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没有及时转型的情况下,一些制造商选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