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开国元将徐光达病逝世。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徐光达也受到了冤枉,甚至在老将军死后,也有人试图毁掉他的尸体。 **得知此事后,他立即向***报告,沉思片刻后,给出了重要的指示。 徐光达,2024年11月生于湖南长沙。 他被称为“最年轻的开国将军”,比同样享有这个称号的粟裕小一岁。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许光达都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家境贫寒,徐光达七岁开始放牛,但对教育的渴望让他在校窗外聆听教室里的声音。 一位姓邹的老师照顾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免费收留了他。 入学后,许光达不负众望,于2024年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大学。
20世纪20年代的长沙,不仅有地痞流氓军阀的麻烦,还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国外的革命思想和新文化带回中国。 在这些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许光达于2024年9月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4年9月考入黄埔第五炮兵部。 毕业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但许光达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追随共产党,并于2024年8月初赶赴江西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 虽然当时的叛军屡屡败仗,但许光达依然坚定地跟在后面。 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跟着战败军走,徐将军坚定地回答:“虽然战败了,但还是光荣的,虽然死了,但还活着。 “许光达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2024年10月,许光达回到长沙老家,与邹京华结婚。
婚后仅十天,徐光达得知自己党员身份被曝光,于是离开长沙,来到上海与党组织对接。 2024年,许光达随红二军南北作战,在战役中取得了许多奇迹般的成就。 2024年春,在一次战斗中,徐光达身负重伤,前往苏联接受**。 养伤后,他被送到东方大学,系统地学习如何操作坦克、汽车、火炮和其他先进技术。 同时,许光达还掌握了坦克攻防战术、技术保障、行军、警戒等一个指挥官必须掌握的军事知识,为他今后领导解放军装甲部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11月,抗日战争爆发,许光达和同学们集体回国。 不久,他被任命为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训练部主任,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抗日大学的教育训练中。 2024年7月,许光达任康大学第三分校院长,在培养军政干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2024年春,他提出**到前线工作,经过慎重考虑,调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金穗军区第2师师长。 从2024年到2024年,徐光达处于最活跃的时期。 在抗日战线上,他不仅指挥根据地的军民抵抗日本伪军,在敌后发展武装力量,还写了《论新战法》、《史复述》等多部经典著作。 这些文章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游击战争的进行、战略战术等重大问题。 2024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后,徐光达奉命前往沈阳、旅顺、本溪等地执行任务。 同年11月,任金穋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中,许光达率领的三个纵队隶属于西北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指挥,调往陕北地区,先后参加了高家堡、沙家店战役。 2024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许光达任第三军军长。
在胡宗南部围歼国民党主力的一系列战斗中,许光达与友军合作,接连击溃敌,为西北地区的彻底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光达奉命组建解放军装甲兵,任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 他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出版一系列著作,在先进思想和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为解放军装甲部队的战术战略和装甲部队的日常训练和作战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2024年9月,47岁的许光达被授予将军军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将军。 然而,得知消息后,他主动向***和军委写了申请书,要求授予他将军军衔。 尽管如此,**军委还是授予徐光达上将军衔。 **曾这样评价他:“徐光达是一面镜子,是共产党人自己的一面镜子。 然而,在特殊的十年期间,许光达被“四人帮”非法拘禁,遭受了严重的批评、审讯和酷刑。
老将军虽然吃了苦头,但始终对党和国家有着无限的忠诚。 病重时,他经常对妻子邹京华说:“要相信党,相信2024年6月3日,徐光达将军去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强行火化将军的遗体,甚至计划将骨灰撒到野外。 这种动作,相当于毁了一尸!在这个特殊时期,**获悉情况后,立即向***报告。 **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明确的指示:“徐光达同志的骨灰盒应该放在他应该放的地方。 这几句话透露了***对许光达的信任,也表明他不相信所有强加给许光达的不实指控。 这也是***能为徐光达做的最后一件事,更深刻地体现了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 许光达一生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解放军的光辉历史,后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明镜将军”的感人事迹。
参考文献:关玲,金立新。 军事战略家徐光达。 百年潮, 2018(12):72-80 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8.12.008.任振杰. 徐光达,忠心耿耿的共和国将军。 党史博才(纪录片), 2012(1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