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指出,2023 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1 度4℃;温室气体水平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比工业化前时期高出 50%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这些数据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关注。 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的当务之急,我们如何发挥教育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用?
气候变化正在侵蚀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偷走了舒适生活、安全户外活动和生产性工作的时间。 香港大学副校长龚鹏认为,气候变化教育要从孩子入手,传授孩子气候变化对健康威胁的知识,从应对高温热浪的健康保护知识入手,逐步增加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伟对此表示赞同。 在他看来,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界必须采取积极行动,“教育应对气候变化的价值主张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然而,气候变化教育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厚清对上海市236所中小学进行了调研。 他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学校中,共设计了400个科学项目,以项目为本,其中约20%的项目与环境有关,整体比例较高。 但只有 2 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可用5%,这是一个非常低的百分比。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对144个国家的58,280名教师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不到40%的教师对气候变化教学充满信心。 教师是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的关键,但受访教师普遍缺乏与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必要知识、资源和教学培训,难以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气候变化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级分析师黛博拉·努萨(Deborah Nusa)也发现,一些国家的科学教学在过去10年中没有“更新”,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科学实践脱节,甚至越来越“过时”。 在她看来,科学教育在培养未来科学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吸引和支持学生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继续深造是加强绿色发展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氛围浓厚的地区,如何开展“气候”等看似与高等教育、应试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生兵抛出了这个问题。 “如何实施气候教育是一个大问题,”他说”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裴青长期从事气候变化教育与研究。 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他发现,当与学生谈论全球气候变化时,他们往往会感到与自己很遥远。 在学习气候变化时,学生很难体会到气候变化的痕迹,“常常有一种无力感”。
如何拉近学生与气候变化教育的距离,有效推进气候变化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是气候变化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裴青说。
岳伟认为,气候变化教育涉及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气候教育的实施应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融合,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独特优势,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和学习对气候变化教育最有效。 这些教学法使学生能够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并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岳薇说。
尹厚清也持同样的观点。 他认为,气候教育不单单是传授人们在生活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技巧,更是让学生培养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价值观,从而推动行为改变。 在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主题式学习方法推动学习者从知识学习走向理解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与生活对接,从而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我们的孩子那里借来的。 香港大学前副校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中国教育30人论坛成员程杰明表示,拯救地球需要共同努力,希望青年学子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未来生存的环境。
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瑞轩 记者 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社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