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的东方精选又出来了。 据**报道,东方甄选近日推出“元破价书特卖”活动,为APP会员准备了5000本象征性美元**的图书。 不少出版业人士纷纷破防,对这一举动表示不满,认为如此廉价的图书销售,将进一步损害出版业,加剧出版流量侵权,使图书出版陷入超低价竞争的恶性泥潭。
有出版界人士直接骂俞敏洪,说他是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做害文化的工作,从而揭露俞敏鸿和东方选的“虚伪”。 一些看似掌握渠道信息的人推测,“一元图书销售”极有可能是民营书企的计谋,他们很容易拿出5000本滞销或缺货的书。 从目前的**反应来看,这个营销计划的成败占了百分之五十——成功在于它闹得沸沸扬扬,让很多人关注它;失败的,是对出版业的同样仇恨,似乎想和于敏红划清界限。
如果只看出版业与直播业的撕裂,“破价图书销售”活动之争的核心,还是出版公司在流量为王的销售端失去渠道控制权、失去议价能力的哀叹。 那些立志做好与东方分享利润的大型出版社或民营图书公司,很难选择这些超级渠道。 电商平台对出版业的“反杀”,成为后者挥之不去的噩梦。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电子商务已经让出版业脱魔,渠道为王,选题为王,出版社可以靠控制图书发行量来弥补亏损而不赚钱的时代早已结束。 在图书销售渠道从线下实体书店向线上电商转变的关键时刻,出版社未能跟上步伐,而当流量营销控制盈利模式的时期到来时,出版业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说实话,把出版社日渐衰落的愤怒洒在于敏红身上,喷洒东方甄选的愤怒,用近乎被诅咒的话语发泄出版界的情绪,并不一定是公平的。 至少,如果一本书能以一美元的价格卖出5000本,并且买家可以阅读它,那就太好了。 现实情况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电子书开始流行,积极购买纸质书的读者就更少了。 另一方面,以现在的图书**,即使出版商以标价的6%甚至4%的折扣将图书卖给书店,读者最终得到的实体书还是很贵的。 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当出版业做得好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为读者着想。 俞敏红是“破价图书销售”运动的棋子,如果出版社除了咆哮之外,还能多考虑读者的利益,那可不是一件值得讨伐的事情。
着力图书出版,构建文化生态,说起来很重要,但做起来很难。 实体书店挣扎求生,成了卖咖啡和文创产品的地方,也没看到开书店的人抱怨太多。 出版界人士用“粮食便宜,伤农民”的比喻来拿俞敏洪的低价卖书作比较,有点虚伪。 在失去渠道控制权的前提下,出版商应该努力做出真正好书,而不是担心过去的垄断红利。 当然,对于东方甄选的这些电商平台,出版公司批评他们沉迷于流量营销,批评他们感情失落,这不太可能触动俞敏红这样的老板。 再者,一本能卖到1块钱的书,不一定是好书,真正爱读书的人有自己的选择,刚好需要的阅读需求依然存在。 一家有真情实感的出版社,专注于出版好书,这总比对于敏红生气要好。
如果我们真的要谈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读者读好书比买得起更重要,而在能读的书中,一元的噱头只占很小的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与其责怪于敏红低价卖劣质书吸引读者,不如自己制作好书,让读者找书。 虐待不是一场战斗,从事出版的人应该明白这一点。 100 帮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