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主教,是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指导、帮助和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人。 只有当理解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时,才能成功完成这些任务。 中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性格迥异的学生,既有阶段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有各种原因导致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所教学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1、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1、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成年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避免用最好的心理学来揣测学生的心理,避免提出不符合学生特点的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大脑和认知的基础,童年时期的大脑还在发育中,控制、执行功能等很多方面还没有发育出来,很多认知能力都与**不同。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
中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和最有特色的时期。 中学生心理表现为过渡性、封闭性、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 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注意学习的特点外,还应该注意中学生的一些特点。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使用情绪通路来处理信息,并且更容易被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逻辑本身所支配。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避免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之间强烈冲突的行为,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对学生的公开批评和讽刺和体罚。 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
2、很多老师都觉得中学生非常敏感,容易暴躁,老师和同学行为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引起他们的猜测,进而导致喜乐、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状态。 还有一个现象让老师们一头雾水:很多学生把所有的道理都理解得很透彻,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认为别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遇到不好的现象就会生气,但对自己期望不高,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老师有时非常生气,认为他们是故意和故意违背老师的。 其实,这种言行并非如此。
首先,对自己宽容、对人严格的现象受到青春期大脑认知处理特点的影响。 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不应该被贴上“不”的标签。
1.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安排教育活动,不能只重复推理,以免给学生造成厌烦和抵触情绪,也不能假设学生已经理解了原因,所以跳过这个环节,直接对他们提出行为要求,而应该关注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言行一致、品德优学”的学生。
中学生很容易被新的刺激所吸引,并渴望对组织有归属感。 教育工作者应考虑青少年在智力、情感、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种需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安全、支持性的社会组织,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欲望,避免学生因冲动性强、抵抗力弱、追求新的刺激而形成吸烟、饮酒、网络成瘾、吸毒等不良行为。
3、班主任要时刻提醒自己,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虽然与小学生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2、主动关注学生心理的多样性,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1、由于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会因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发展受到一般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较发达城市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相对富裕,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农村学生比较淳朴诚恳,耐力强,有勤俭节约、孝顺父母的美德,但沟通技巧和卫生习惯相对较差。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在地区的特点,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加入新的元素,如城市学生的教育,可以增加一些环节,体验生活的艰辛,培养抵抗挫折和自理的能力,而农村学生的教育可以增加沟通技巧训练和卫生习惯的培养等内容。
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性格特点和教育方式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从家庭教养方式来看,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孩子可能傲慢无礼家庭教育是溺爱和放纵,而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立场然而,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有的被爷爷奶奶带走,有的留在亲戚家,缺乏心理沟通和多样化的社交活动,这些学生往往有自卑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发言,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这只是一些典型家庭的教育问题,其实家庭教育不可能这么简单分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每个孩子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家庭,考虑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