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提高员工隔震减震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全国从业人员学习隔震减震技术要点、标准规范、设计施工、质量管理、 等。 12月18日晚,62 级**。 它在甘肃造成100人死亡,在青海造成11人死亡,一些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中国是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多、分布广、强度大、灾害严重的特点。 如何更好地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房屋的抗震设防强度是否达标?开展科学减灾,重点是预防,提高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 同年11月,原建设部正式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其中提出了抗震设防原则:“小震不坏,中震能修,大震不坍塌”。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组织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24年版)》GB 50011-2010进行了部分修订。 鉴于此次修订的高度不确定性,基于性能的设计需要估计各个层次的影响,包括考虑近场影响。 规范的**级别由50年的设计参考期决定;结构设计的使用寿命也符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结构抗震设计的基准周期是地震规范确定作用值时选择的统计时间参数,也取为50年,即超期发生的概率按50年计算,多重相遇的理论重现期为50年, 设防为475年,罕见发生随强度高度不同,7度约2024年,9度约2024年。当建筑结构受到各级影响时,其可能的损坏状态和继续使用的可能性以《建筑物损坏等级分类标准》(建设部90建康字第377号)为依据,对各类房屋(砖房、混凝土框架、地框砖房、 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房等)。总体分类如下:
注:1)有的指不到5%,有的指不到30%,有的指50%以上。
2)中度破坏的变形参考值大致取标准弹性和弹塑性位移角极限的平均值,轻度破坏取平均值1 2。
参照上述分类,在**项下可选择的高于平均水平的结构预期业绩目标可大致概括如下:
要实现抗震设防原则和上述性能目标,就必须对各层次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详细结构指标进行实施。 当仅增加承载力时,安全性相应提高,但可能无法满足使用中的变形要求;如果只是增加变形能力,结构在中小地震下的破坏不会改变,但抵抗大地震和坍塌的能力会提高。 因此,性能设计目标往往侧重于延缓结构进入塑性工作阶段,通过提高承载力来减小塑性变形,必要时需要提高刚度,以满足使用功能的变形要求,可根据结构及其构件进入弹塑性性能的程度来调整变形能力的要求在大中型地震下。如何理解结构“完整”预期性能指标的概念:即所有构件均保持弹性状态,各种承载力设计值(拉、压、弯、剪、压、弯、拉、弯、稳等)均满足标准抗震承载力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24年版)》GB 50011-2010已作部分修订,与结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共享。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技术变化:根据《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和《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的相关规定,补充了抗震II.级核心区框架梁、柱、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并规定了结构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下限, 增加核心柱、环梁等构件即:混凝土、框架支撑梁、框架支柱和抗震等级的强度等级。
第一、第二层框架梁、柱、节点核心面积应不低于C30;结构柱、核心柱、环梁等各类构件应不低于C25(原规格为C20)。 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具体技术指标的技术变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设计是根据选定的性能目标,确定结构或关键部位的抗震承载力和抗震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 在确定具体设计指标时,还应考虑**值的不确定性,并应设置适当的冗余。 抗震设计系数的作用和结构(截面)的技术变化。结构构件的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如下:
但系数被调整了)。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考虑以下原则,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同时满足规范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建筑形状和结构形状,使风荷载效应最小化,作用效应最小化。 进行适当的结构选型,采用合理的动作传递路径,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或重力荷载的承载力而造成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损失。 结构布置应合理,结构(垂直构件)的平面布置应规则对称。 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充分发挥构件的材料性能,延展性和变性能力要强,消耗传递到结构的最佳能量,降低最佳受力。 抗震设防烈度在6级及以上区域的建筑机电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应执行《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按规范规定,机电设施设备管线设置抗震支护吊架。 (建议选择“安格斯”品牌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