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明确指出,迈克尔·莫雷实验的结果是错误的。
该实验旨在证明以太的存在。 以太是第一代物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电磁波传播的介质。
我质疑这个实验有效性的前提是光具有传播介质,并且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穿过不同的空间。 例如,在被认为是空的太空中,可能有以太作为光的媒介。
但是当光到达地球时,它的传播媒介应该是空气。 因为空气是地球表面最丰富、分布最广的物质,所以可以说地面是空气紧密叠加的空间,地球表面的一切运动都在与空气的阻力作斗争。
可以说,如果它是一个颗粒,那么它没有理由在没有薄薄的泡沫层的情况下穿过厚厚的空气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一块白色的泡沫轻到足以载人漂浮在水面上。
我认为光线无法穿透泡沫的原因是因为泡沫处于其状态。 物体之所以被称为物体,是因为原子之间有很强的力,这使得它很难分离。 与空气和水的离散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实际上有些东西可以称为物体,它们也可以透光,那就是玻璃。 玻璃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质,那么玻璃透光的原理是什么呢?所有可以被光通过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刚性。 金刚石、玻璃等透明物体非常坚硬,不同于金属的韧性和弯曲性,而是达到一定物理强度时会破裂的物体。
那么什么是光呢?如今,物理学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具体本质应该是粒子,因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我不认为光是一种粒子。 光是由光源的剧烈运动和空间的冲击引起的连锁反应,它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物质和相互作用力,趋于均匀平衡。 因此,光源原子运动的冲击感应可以在瞬间传输到千里之外。 而且不可能有粒子,因为没有质量能够做到这一点。
当然,说到这里,肯定有人纳闷为什么声音不能这么快,看来两者很相似。
不,声音的传播与这里描述的光的作用机制非常相似。 但我们可以想象,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的,比如舌头、锣鼓等等。 这些声音是在基于表面的基础上发射的,而光是在基于点的基础上发射的,这是两者之间的明显区别。 这里就不赘述了。
让我们回到迈克尔·莫雷的实验。 这个实验的地点在地球表面,在这个密密麻麻被空气包裹的空间里,无处不在的空气就是这个空间的大分子,它构成了空间的骨架,任何力都会由这个空间骨架来承受。
即使有以太在空气中通过,也不能作为光传播的介质,因为光传输的本质是传递动态,而不是传输粒子。
因此,在迈克尔-莫雷实验中,测量的是静止时空气中没有移动的光,这并不能证明以太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