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带着鳄鱼过冬。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安徽长江短吻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短吻鳄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越冬。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将是短吻鳄在保护区越冬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搬迁”,其中2000多只短吻鳄将爬入新投入使用的“原地越冬屋”进行越冬,实现短吻鳄越冬模式的创新。
12月11日上午,在安徽长江鳄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池中,中华短吻鳄懒洋洋地躺在水中,身体随水流微微摇晃,像是沉重的木头。 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等待冬眠。 几名身穿防水服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在水中寻找潜伏的鳄鱼。 突然,一名工作人员迅速抓住一只中华鳄鱼,只见他一只手紧紧地捂住鳄鱼的嘴,防止它咬自己或发出声音惊动其他中华鳄鱼,另一只手紧紧抓住中华鳄鱼的后腿,捡起来放进转运车。 鳄鱼在车身上发出低沉的嘶嘶声,浑身是泥土和水草。
“在鳄鱼进入温室之前,我们首先对浑浊的鳄鱼一一清洗、检查和消毒,然后将它们放入温室池中。 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华短吻鳄在冬眠恒温室中的安全越冬。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夏同生说,所有进入初始睡眠状态的鳄鱼都停止了进食。 中华扬子鳄冬眠期间,工作人员会定期清洁室内卫生,按时喷水增加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每只中华扬子鳄安全越冬。
记者在温室里看到,鳄鱼过冬的温室里有两层楼的水池,就像学生宿舍的铺位一样,鳄鱼是工作人员洗完澡后放进水池里的。 鳄鱼静静地躺在水池里,偶尔张开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或者伸出爪子慢慢移动身体。 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是中华短吻鳄冬眠前的正常表现,说明它们身体状况良好,已经适应了新环境。
今年,中华短吻鳄在保护区内“迁徙”的规模大大缩小,随着“就地越冬”工程的建设,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华短吻鳄自行越冬。 夏同生告诉记者,今年,一些中华短吻鳄将依靠新建的“原地越冬屋”爬进人工洞穴越冬,告别过去扬子鳄依靠人工转冬的历史。 “就地越冬舍”缓解了中华短吻鳄高密度繁殖的问题,实现了中华短吻鳄的定点监测和行为监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短吻鳄的越冬方式,改善了中华短吻鳄的越冬环境,消除了中华短吻鳄在越冬再捕获和放生过程中的损害。
中华短吻鳄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誉为长江“活化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鳄鱼每年11月至3月在洞穴中冬眠,冬眠温度一般在8至12度之间。 由于一些养殖池塘中扬子鳄数量多、密度大,中华扬子鳄无法自行筑洞,保护区通过人工转移协助它们冬眠。 第二年3月下旬左右,当室外温度达到10左右时,鳄鱼会告别冬眠,回到户外。
据了解,目前保护区人工繁育的中华鳄约1万尾,年繁殖能力约1000尾,根据2024年野外调查结果,估计我省中华短吻鳄野生种群接近1200尾。 **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