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不战不惧战,战争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首选,古人把“不战而降的兵”作为化解矛盾的至高境界。
也许这就是我们发明火药的原因,但从未想过把它变成**。
这也是为什么“用西方语言写成的中国事务史著作不多”的原因,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格拉夫直言不讳地说“对西方汉学家来说,传统的中国似乎是一个长期的失败者,习在军事艺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向胜利者学习的。 ”他的著作《中世纪中国的战争:300-900》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该书生动地叙述了从西晋解体到唐朝灭亡的军事战争史,深入探讨了军事体制、军事观念、战术变革对社会和国家的深刻影响,试图“用军事史解读中国历史”。
“如何在不让这种力量对王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保持军事力量以保卫边疆并镇压内部叛乱。 ”
作者的总结切中要害。 书中不仅涉及这一时期,而且贯穿整个帝制中国时期,这难道不是所有统治者最棘手的问题吗——他们没有足够的权力,因为害怕皇位不稳定,太强大,害怕被取代。
当统治者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然后遭受强烈反对时,历史可能会重演。
就像晋朝结束了三国纷争时代后,军队被分为“内军”(驻京师)和“外军”(驻地县),更何况,还让重军牢牢掌握在宗族王手中——事实很快证明,“自家百姓”若不靠谱,就更可怕了, 而一场“八王之乱”,世界很快就易手了。
宋朝后期采取的是文官控制、以武力严治军的办法,确实从未遭受过唐朝安石叛乱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叛乱,但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边疆问题始终是头疼的问题,最终落入蒙古铁骑兵的陨下。
与市面上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书籍相比,《中世纪中国战争:300-900》读起来可能不如亲昵,既不像权力斗争那样“漂亮”,也不像后宫秘密那样“刺激”。
读这样的书,至少要冷静下来,以严肃的态度面对作者的叙述,以理性的立场面对作者的思考。
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阅读的乐趣。
比如,在我们之前的印象中,“安石之乱”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它使数百人流离失所,它使我们心爱的大唐一步步衰落,它使《长恨之歌》感叹至今。
但笔者反面指出:“安石之乱削弱了唐朝的权威,使唐帝国陷入了严重的**。 这种情况导致了市场经济更加蓬勃发展,出现了土地私有制,以及来自不同背景的新的官僚地主精英的迅速崛起。 ”
不管你同意与否,至少要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
这正是它所属的《华章大史》丛书出版的初衷——带给读者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我们的读者是有一定阅读积累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来说,需要做的是专业史、严肃史、深入研究。 不同于拿历史开玩笑、在基层书写历史,也不是简单地把史料收集整理起来编成书。 ”
还值得一提的是,《华章大史》系列在设计和装帧上也都很精致。
在这种情况下,封面、封底、书脊和封面的嘴巴形成了一个整体,除了书名等通常的信息外,几个白色的身影在不同的位置显眼地出现,颇为有趣——除了两位将军簇拥在两位文官身边外,其他将军都不同程度地“越界”。
盾牌的背面没有被设计师忽视,狼牙棒、月亮刀和素木枪......各种从未听说过的武器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
内封面画面“战云密布”:城门紧闭的城市,城内淡淡的屋顶,城外密密麻麻的刀刃都笼罩在厚厚的云层中,让人莫名其妙地想到战争的残酷和悲哀——因为看不见人。
翻开书,环衬、夹衬、卷首标题、扉页,每一项都很多,衬里和扉页分别选有“小秦王射箭殷迪”和“薛仁贵斩首立功”绣像,至今仍与书的内容高度相关。
从封面到这里,在进入正文之前,已经充满了“气息”。
设计师是出版界知名教师潘振宇,“除了书的封面和内封面,他还要设计版面——包括开页、扉页、章节页、尾页等。 他按照读者打开书的顺序进行设计,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是一个工匠。 ”
作者的热情和作者的巧思,值得读者关注。